基于冠醚类衍生物的超分子自组装人工离子通道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摘要】:生物体中的离子通道是由细胞膜上的一类特殊的亲水性蛋白质构成的微孔道,是活体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活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它的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会引起上千种疾病,统称为离子通道病,这类疾病目前不能靠常规的仪器来检查,确诊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化学的手段合成人工离子通道来模拟生物体内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深入研究这些疾病、发现特异性治疗药物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包括以下两部分:
1基于偶氮苯的新型光响应人工离子通道的设计合成
设计并合成苯并冠醚类小分子,并有目的地引入一些能发生互补氢键、π-π、或静电吸附等非共价键作用的位点,使其自组装成具有一定空腔直径的管状结构,通过调节内外亲疏水性质使其在人工磷脂双层膜上形成离子通道,并通过调节通道直径的大小与外围取代基的结构来优化出具有优异的离子选择性、高离子传输速率和电导率的人工离子通道;并通过在侧链上直接引入以偶氮苯为基础的光开关基团,通过开关分子在光照前后的结构、偶极变化,来控制离子通道的开启与闭合。
2基于棒状刚性结构的人工离子通道的设计合成
设计并合成冠醚单侧侧挂的苯撑乙炔类刚性棒状分子,根据其固有刚性线型结构以及适当的非共价键作用力使冠醚分子单侧排列形成孔道。然后通过控制苯撑乙炔的个数来控制其长度使其与磷脂双层膜的厚度相匹配,从而嵌入双分子层膜形成离子通道。不同冠醚结构的引入可以对不同离子进行选择性运输。
|
|
|
|
1 |
王云普;郭小芳;顾生玖;王利平;;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基体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6年02期 |
2 |
郑锡荣;;应用对映异构胆固醇探测离子通道[J];化学通报;1993年07期 |
3 |
皮艳俐,张培华,马季骅;卵母细胞在离子通道研究中的应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4 |
孙会民;;分形的方法分析离子通道的激发机制[J];煤炭技术;2010年09期 |
5 |
刘焕新;邵会波;李玉红;;甘氨酸修饰玻碳电极的离子通道行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6 |
卢靖;王颖松;蒋育澄;胡满成;李淑妮;;金属铯的生物化学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2006年05期 |
7 |
谭日红;2003年化学诺贝尔奖介绍[J];化学世界;2004年10期 |
8 |
金培元;巨勇;;新型甾体缀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J];化学进展;2007年12期 |
9 |
黄荣清,乔娟,肖炳坤,骆传环,张红医,刘栋;细胞内游离离子及离子通道的核磁共振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5年02期 |
10 |
何永红,周焕英,高志贤,晁福寰,房彦军;膜片电极支撑自组装双层脂膜中短杆菌肽离子通道的形成[J];分析化学;2005年09期 |
11 |
侯旭;江雷;;仿生智能单纳米通道的研究进展[J];物理;2011年05期 |
12 |
韩晓军,宋永海,吴正岩,张柏林,汪尔康;钙离子对支撑磷脂膜离子通道行为的诱导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8期 |
13 |
刘莎;刘会雪;杨晓改;杨晓达;;细胞线粒体状态的热力学分析[J];化学进展;2006年06期 |
14 |
杨兵;;电解质对卵磷脂双分子层电化学行为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9年06期 |
15 |
张朝峰;杜会枝;杨频;;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机理的离子通道假说[J];化学进展;2006年09期 |
16 |
岳东方;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J];生命科学;2003年06期 |
17 |
廖天录;孙国禄;董会平;;模拟生物膜上铅离子毒性机理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0年01期 |
18 |
;分子通道带我们进入了细胞化学——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介绍[J];化学通报;2003年11期 |
19 |
徐惠,马宏佳,张守林;细胞膜通道揭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化学教育;2004年01期 |
20 |
李娜,杨晓达;膜分子通道揭示了生命现象的化学机制——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大学化学;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