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排放交易政策的企业生产决策研究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引起了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现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二氧化碳减排成为国际共识。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积极承担减排责任。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每单位GDP的碳排放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40%至45%,宏观层面的减排目标必将分解落实到微观企业层面。
碳排放交易机制是利用市场刺激碳减排的有效手段,指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确定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我国政府正逐步推进企业层面的碳排放交易,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管理办法于2012年年底出台,众多企业将被纳入试点范围。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下,企业如何平衡减排需求与经济效益、如何调整生产决策、是否采用减排技术,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企业运作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研究碳排放交易政策下制造商的生产批量。分析了制造过程的碳足迹,将碳排放交易机制引入到传统的经济生产批量决策中,探讨了碳排放配额、碳交易价格对生产批量、成本与减排效果的影响。这一部分的研究建立在产品需求稳定的基础上
其次,探讨随机需求下的产量问题。在考虑库存的同时,也考虑缺货的可能,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制造商利润模型,得到最优产量。进一步分析碳交易价格、需求变动幅度、单位产量碳排放如何影响产量决策。
最后,考虑制造商采用减排技术的情形。在碳排放交易政策的刺激下,降低碳排放能减少对碳排放配额的需求,从而节约配额购买成本,甚至通过出售多余配额获利。引入减排技术能快速有效降低碳排放,但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排技术投资会对制造商的经济效益、生产决策带来怎样的影响,是这一部分探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