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还原途径对克雷伯氏肺炎杆菌1,3-丙二醇发酵的影响
【摘要】:通过强化还原途径中关键酶的表达量来增强克雷伯氏肺炎杆菌1,3-丙二醇的产量或者转化率已经被广泛研究多年。但是大多数仅限于对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研究,而对于利用其他关键酶或者通过其他代谢通路来增强1,3-丙二醇产量的研究比较少。本文比较了强化甘油脱水酶基因(dhaB)和醛脱氢酶基因(puuC)对不同代谢途径缺陷菌株1,3-丙二醇发酵的影响。本文首先构建了表达载体dhaB-pETac和puuC-pETac,并且将上述表达载体分别导入乳酸缺陷菌株(KG2)和乳酸和2,3-丁二醇共同缺陷菌株(KG3)中,分别得到新菌株KG2-dhaB,KG3-dhaB,KG2-puuC和KG3-puuC。将上述菌株补料分批发酵后,对其菌株生长、产物、副产物以及代谢流通量做出分析。其中KG2-puuC菌株和KG3-puuC菌株分别是在添加IPTG诱导剂和不添加诱导剂两种情况下的发酵研究。结果显示,当dhaB-pETac表达载体被导入到KG2和KG3菌株时,其菌株生长和1,3-丙二醇的生产都会受到严重抑制。而将puuC-pETac表达载体导入到上述两组菌株时,在诱导后,两组菌株的1,3-丙二醇和菌体生长都会下降。当不诱导时,即醛脱氢酶在适度表达的情况下,KG2-puuC菌株的菌体生长和1,3-丙二醇产量分别提高了 3.4%和15%;然而KG3-puuC菌株的菌体生长和1,3-丙二醇产量分别下降了 4.0%和15%。结果表明,适度表达醛脱氢酶可以提高乳酸缺陷菌株的1,3-丙二醇生产能力。
|
|
|
|
1 |
汪多仁;;发酵甘油的研发与应用进展[J];发酵科技通讯;2010年02期 |
2 |
诸葛健,方慧英;发酵法生产甘油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4年04期 |
3 |
檩耀辉,赵玉莲;酿造微生物基本知识讲座 第五讲 微生物的代谢(下)[J];调味副食品科技;1983年09期 |
4 |
赵忠全;甘油及其市场评述[J];安徽化工;1995年04期 |
5 |
陈铭,周晓云;发酵甘油的制备、提取与纯化[J];日用化学工业;1999年06期 |
6 |
谢东明,刘德华,张岩,朱丙田,刘永强,刘天中;发酵法生产甘油中的变温技术[J];微生物学杂志;2001年01期 |
7 |
林剑;郑丽;郭尽力;;耐高温活性干酵母在甘油发酵中的应用[J];山东食品发酵;1996年01期 |
8 |
黄良军,唐军,谭小丁;甘油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J];四川食品与发酵;1999年04期 |
9 |
沈伟;;甘油的生产应用现状及技术开发新进展[J];广州化工;2009年06期 |
10 |
邹世能,刘德忠;发酵法生产甘油[J];日用化学工业;1997年01期 |
11 |
周文瑜,王宝根,王宏,章学钦;原材料对甘油发酵影响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1997年04期 |
12 |
张超,浦跃武,李忠,梁世中;甘油发酵生产概况及工艺研究的新方向[J];日用化学工业;1999年02期 |
13 |
谢涛;方慧英;诸葛健;;玉米浆在产甘油假丝酵母甘油发酵中的作用机理[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4期 |
14 |
张彬;甘油及淀粉发酵法生产甘油[J];四川粮油科技;1995年01期 |
15 |
;发酵法生产甘油工艺技术[J];中国乡镇企业信息;1996年12期 |
16 |
刘德忠;对酒糟发酵制甘油的商榷──致读者[J];酿酒科技;1995年06期 |
17 |
张建安,魏晓爽,谢东明,孙燕,刘德华;周期变温和后期通氮气或二氧化碳发酵对提高甘油产量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2年09期 |
18 |
郭养浩,陈金志,林作金,桂建军;耐高渗透压假丝酵母Y_(78-1)分批补料工艺发酵生产甘油[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5年03期 |
19 |
陈珺 ,王正祥,诸葛健;产甘油假丝酵母胞浆3磷酸甘油脱氢酶在甘油形成中的作用[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20 |
丁琳,聂英龙,仇兴华,李玉峰,苗艳玲;酒糟发酵制取甘油的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