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直接接触式气体水合物蓄冷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韩雪松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紧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电力使用的不平衡,峰谷负荷差不断增大,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空调蓄冷技术就是利用夜间低谷用电时段的电力储存冷量,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释放这些冷量作为空调冷源,因而蓄冷空调能够有效地“移峰填谷”,均衡电网的供电负荷。 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因其相变潜热与冰相当,相变温度在5~13℃之间,与常规空调兼容性好,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是公认的前景广阔的新一代蓄冷空调技术。 论文首先对空调蓄冷的背景和蓄冷技术方法进行了介绍,接着详细说明了直接接触式气体水合物实验台的搭建方法、系统测试和数据采集原理。直接接触式气体水合物蓄冷实验台包括制冷系统,可视化水合物反应罐,可视化水合物储存罐和空调末端放冷系统。该实验台具有以下特点: 1.国内首例具有实用意义的直接接触式气体水合物/二元冰蓄放冷实验装置,采用直接接触式提高了换热效率,气体水合物反应速度快,蓄冷密度高。 2.系统采用了可视化设计。在反应罐、储存罐、斜管等处敷设透明玻璃,能够直接观测到气体水合物的反应过程、储存及释冷过程,并可摄像记录。 3.实验台测试系统采用组态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自动化程度高,整套装置设计紧凑,实用性强。 论文第四章对气体水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热力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直接接触式气体水合物反应的传热传质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第五章则通过采用制冷剂R11进行水合物蓄冷实验,对喷头的形式、位置、制冷剂流量及不同浓度的乙二醇表面活性剂对气体水合物蓄冷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如下:(1)对喷喷头的综合换热效果最好;(2)制冷剂流量增大可使水合物反应速度加快;(3)加入表面活性剂乙二醇后,气体水合物的临界分解温度下降,成核温度也要降低,诱导时间缩短,成核过冷度要比未加入表面添加剂时增大。水合物生成过程温度相对平滑,水合物冰晶较细,核化点容易形成,气体水合物生长的更加致密结实。 论文最后对水合物蓄冷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雷怀彦,王先彬,郑艳红,张中宁,周晓峰;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前景[J];沉积学报;1999年S1期
2 谢应明 ,梁德青 ,郭开华 ,樊栓狮 ,顾建明 ,陈晶贵;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暖通空调;2004年09期
3 吕树申,王世平,邓颂九;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J];节能技术;1995年04期
4 蔡毅,王世平;R141b 气体水合物蓄冷过程现象与机理分析[J];暖通空调;1998年01期
5 刘文倩,张启,吕灿仁,郑宗和,王怀信;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理论计算[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1999年03期
6 吕树申,王世平,邓颂九;R134a 气体水合物蓄冷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1998年02期
7 苏光陆;;看不见的危险——气体水合物[J];海洋世界;2007年05期
8 吕树申,王艺平,张正国;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的应用前景[J];水利电力施工机械;2000年02期
9 张远平,吕树申,高学农,王世平;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的实验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谢应明,郭开华,梁德青,樊栓狮,顾建明,陈晶贵;气体水合物垂直换热管外融冰快速成核与静态渗透生长[J];中国科学B辑;2004年05期
11 吕树申,李芳明,王世平;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的应用前景[J];流体机械;1998年08期
12 孙萍;天然气水合物:21世纪的资源?[J];海洋地质动态;2000年07期
13 林怡辉,王世平;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的研究动态及发展方向[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4 谢应明,梁德青,郭开华,樊栓狮,顾建明,黄犊子,李明川;四氢呋喃水合物换热管外结晶分解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5 吕树申,王世平,林培森;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研究报告之一——发展概况[J];制冷;1994年01期
16 马荣生,孙志高,樊栓狮,郭开华,王如竹;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7 郭开华,舒碧芬,张奕,赵永利;HFC134a/HCFC141b混合气体水合物相平衡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4期
18 曾丽,郭开华,赵永利,舒碧芬;二元致冷剂气体水合物相平衡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19 赵永利,郭开华,舒碧芬,葛新石;HFC-152a致冷剂气体水合物结晶过程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0 张奕,舒碧芬;R141b和R142b水合结晶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进;孙长宇;郭绪强;马庆兰;刘蓓;;气体水合物热/动力学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2 刘昌岭;业渝光;孟庆国;;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在气体水合物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陈弘;;大洋钻探计划关于气体水合物研究的主要成就[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谢应明;刘道平;刘妮;梁德青;郭开华;樊栓狮;;针翅换热管对气体水合物生长过程的强化[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章学来;李瑞阳;郁鸿凌;;蓄能用气体水合物介质的研究进展[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机电分册)[C];1999年
6 毕月虹;郭廷玮;张亮;;制冷剂气体水合物结晶过程热力学优化[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舒碧芬;郭开华;赵佳威;蒙宗信;黄晓;;内置换热/外置促晶式气体水合物蓄冷装置[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张世喜;陈光进;郭天民;;水合物法分离氢气相关动力学研究[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谢应明;刘道平;刘妮;梁德青;郭开华;樊栓狮;;蓄冷用四氢呋喃水合物换热管外结晶分解动力学特性[A];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微;陈光进;吴志恺;;表面活性剂促进乙烯水合物的生成[A];第二届全国传递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白冬生;气体水合物成核与生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2 王玉新;毛竹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郝文峰;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过程及其反应器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新军;天然气水合物藏降压开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杨亮;甲烷水合物生成的静态强化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敏;甲烷、氮、氧及其水合物的高温高压物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梁海峰;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降压分解实验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杨圣文;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与能效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洁;气液系统气体水合物生成驱动力初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2 梁海雷;液—液系统气体水合物生成驱动力初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刚;蓄冷用新型气体水合物及其生长特性实验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09年
4 龙飞;气体水合物添加剂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源;气体水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其分解行为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韩雪松;直接接触式气体水合物蓄冷特性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7 靳静;加速冰球内气体水合物生成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8 白小东;海洋深水钻井液水合物抑制剂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9 邱钰文;气体水合物相平衡机理及分离技术[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余鹏;HCFC-141b/HFC-134a混合气体水合物蓄、放冷实验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来;充满活力的分子热力学[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胡连荣;“纳米微泡”原理挑战交叉学科[N];大众科技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龙;谁能挽救墨西哥湾[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延宏;怎样认识“可燃冰”[N];科技日报;2002年
5 蔡爱富;我国海洋波浪能发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海洋报;2002年
6 节南山;用“偷梁换柱”方法开发海底可燃冰[N];中国建设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洪宇;原油入海 无计可施?[N];辽宁日报;2010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黄婷婷;井喷,让人揪心的井喷[N];中国环境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白晶;可燃冰开采:亚洲积极 欧美谨慎[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主讲人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 汪品先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整理;未来四成石油资源将来自深海[N];新华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