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中生物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摘要】:活性炭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广泛的应用于给水和污水净化过程中。并且,当活性炭颗粒表面附着生物膜之后,大大降低了活性炭的物化再生频率,延长了活性炭柱的使用寿命。因此生物活性炭技术作为水处理新技术在饮用水及污水的深度处理中得到推广。
生物活性炭技术利用活性炭巨大的比表面积及发达的孔隙结构,对水中有机物及溶解氧产生强吸附特性。其可作为载体可成为微生物集聚、繁殖、生长的良好场所。在适当的温度及营养条件下,可同时发挥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生物降解作用。
膨胀床和固定床是水处理中常用的两种形式的活性炭床。膨胀生物活性炭床的建模思路是,首先,假定膨胀床内的颗粒、流体完全混合,活性炭颗粒所处的外部环境状态一致,及溶解氧、底物浓度等条件相同;第二,假设颗粒活性炭为理想化的球形颗粒,微生物膜在球形颗粒活性炭表面均匀分布;第三,底物在生物膜、活性炭颗粒内的扩散满足Fick扩散定律;第四,底物的在微生物中的降解过程遵循Monod法则。最后,采用Galerkin有限元法作为模型的求解方法。
固定床生物活性炭的建模过程,借鉴了膨胀床活性炭床的建模思路。首先,将固定床分隔成N个小段,假设每段活性炭层内的活性炭颗粒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致,另外由于固定床本身的特性,造成颗粒间的现对摩擦较小,另外流体对颗粒表面生物膜的剪切作用较小,因此可认为正常运行状态无微生物膜进入流体内,然后利用Galerkin有限元法一次求取每段活性炭床流、入流出流体的底物浓度。
最后,采用小试试验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和校正,发现生物活性炭膨胀床的数学模型对出水的预测值高于试验过程的出水值,但是数学模型的拟合趋势和试验测量值的变化趋势拟合程度较好。因此,该模型对于实际的生产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
|
1 |
陆在宏;蔡体球;许国平;陆浩亮;何伟瑾;;臭氧——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0年01期 |
2 |
桂震;黄运平;蔡亚君;;生物活性炭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广州化工;2011年05期 |
3 |
张英才;邹乔敏;;一种净水新技术的介绍[J];上海环境科学;1984年02期 |
4 |
王宝贞;尹军;;臭氧-生物活性炭去除三氮的效能[J];水处理技术;1985年02期 |
5 |
江宏文,刘菲,陈慧,牛波,张传国;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港区除尘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交通环保;2004年01期 |
6 |
安东;乐林生;宋佳秀;李伟光;崔福义;;水体中卤乙酸(HAA s)的产生、测定方法与控制途径[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12期 |
7 |
严煦世;吕锡武;;应用生物活性炭法提高饮用水水质[J];重庆环境科学;1986年01期 |
8 |
赵金辉;罗启芳;张小荷;杨朝春;;生物活性炭法处理环链结构有机磷农药废水的研究[J];化工环保;1992年05期 |
9 |
刘敏敏;吴云海;杨凤;;生物活性炭处理废水中有机物的研究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S2期 |
10 |
许亮;王文美;张余;刘金冠;;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0年05期 |
11 |
冯晋阳;周孝德;;原油降解菌在生物活性炭中的降解特性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2 |
徐生盼;;生物活性炭对含吲哚和吡啶废水的去除研究[J];广州化工;2011年12期 |
13 |
王琳,王宝贞,马放,李伟光,张金松,孙建平;臭氧化-生物活性炭净化水厂的运行效能[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6期 |
14 |
易津湘;;生物活性炭法在水处理中应用及再生[J];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03期 |
15 |
车春波;苏荣军;聂千;;采用生物活性炭法对含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J];炼油与化工;2009年01期 |
16 |
李增富;梅木春;;生物活性炭法在生活水场的应用[J];炼油与化工;2010年02期 |
17 |
贾华;李凤娥;;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分析[J];包钢科技;2010年01期 |
18 |
谢康;毕学军;;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胜利油田采出水的实验研究[J];西南给排水;2008年03期 |
19 |
武江津,孙长虹,马健驹,秦永生;BAF-BAC工艺在炼油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03年06期 |
20 |
李安婕;刘红;王文燕;全向春;张丹;李宗良;;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净化采油废水的效能及特性[J];环境科学;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