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干法纺丝及后处理研究

魏伟  
【摘要】:蜘蛛丝的力学性能比大部分的合成纤维更加优异,是迄今为止最强韧的材料之一。而且蜘蛛丝的生产工艺非常“低碳环保”,只需在常温常压下以水为溶剂在空气中直接成丝,整个过程所需原料也都是可再生的。蜘蛛丝优异的性能是由其化学结构和纺丝工艺共同决定的。然而,和蚕不同的是,由于蜘蛛同类相食无法大量饲养,所以无法通过天然的方法获得大量蜘蛛丝。因此人们一直对模仿蜘蛛的纺丝过程从而人工制备蜘蛛丝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采用基因工程法制备重组蜘蛛丝蛋白的浪潮。然而该方法仍存在着几个难题。首先,重组蜘蛛丝蛋白的分子量太小,大多数只有天然蜘蛛丝蛋白分子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其次,基因载体对外来蜘蛛丝蛋白基因产生排斥,会导致重组蜘蛛丝蛋白变性,从而使目前重组蜘蛛丝蛋白的水平仍然偏低;最后,基因工程蛋白成本太高,甚至无法满足实验室使用需求。 由于没有足够的天然或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因此必须找到一种适当的替代物来进行仿生纺丝的研究。最终很多学者选择蚕丝蛋白作为模型替代蜘蛛丝蛋白以进行仿生纺丝研究。这是因为蚕丝与蜘蛛丝的成丝过程比较相似,而且丝素蛋白与蜘蛛丝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也比较接近。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蚕丝的机械性能甚至可与蜘蛛丝媲美。另外,与蜘蛛丝蛋白不同,人们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大量的蚕丝蛋白以满足研究需要。因此本论文以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为模型进行了干法纺丝的研究,并探索了后处理方法和条件以提高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力学性能。 在再生过程中,丝素分子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且丝素分子的分子量对于再生纺丝液的稳定性、可纺性以及再生纤维微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准确测量降解后丝素蛋白的分子量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开发了一种使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筛分介质的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法(NGSCE)以测量再生丝素蛋白的分子量。PEG 6000可以降低丝素蛋白对毛细管壁的吸附,并在毛细管内互相缠绕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对丝素蛋白分子进行筛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制备的再生丝素蛋白中少量丝素蛋白分子量分布在32.7和58.5 kDa附近,大部分分子的分子量在75.3至91.7 kDa的范围内,其中83.8 kDa附近含量最高。该结果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试得到的分子量分布结果是相似的,同时NGSCE法对于低含量分子也更加敏感。该方法的电泳缓冲液由PE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组成。同一电泳缓冲液下,三种标样蛋白的分子量和迁移时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和重复性。但是实验也发现电泳缓冲液会随着时间慢慢发生一些变化,有必要每周更换缓冲液并重新标定标准曲线。更换毛细管时也必须重新标定标准曲线。本方法需样量少、耗时少、重复性好,为研究仿生纺丝过程中分子量的影响,提供了方便手段。 本论文采用与蚕和蜘蛛纺丝相一致的干法纺丝工艺,通过自制的毛细管纺丝装置从以水为溶剂的纺丝液中成功地制备了再生丝素蛋白纤维。与报道较多的湿法纺丝不同,本论文采用的干法纺丝更加环保而且成本更低。相比传统的气压式干法纺丝装置,新装置结构简单、所需纺丝液少,且适用于多种纺丝液(pH=4.8-6.9,多种金属离子)在更大的长径比(40-133)条件下进行纺丝。本论文还采用流变的方法研究了再生丝素蛋白的分子量、pH、金属离子、丝素浓度和纺丝条件对纺丝液可纺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本论文条件下,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范围约为20-100 kDa,远小于天然丝素蛋白分子量。而且在本论文条件下,再生丝素蛋白的分子量太高会降低纺丝液的可纺性,适当地降低分子量有利于制备再生丝素蛋白纤维。通过适当的浓缩,pH在4.8-6.9范围内的纺丝液(Ca2+离子浓度均为0.3 mol/L)都可用成功制备再生丝素蛋白纤维,不同pH纺丝液的纺丝浓度和可纺性相差不大。纺丝液的流变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H的降低,纺丝液的松弛时间增加。不同金属离子对再生纺丝液的可纺性影响很大,只添加Ca2+离子的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松弛时间较小,可纺性较好,动态流变曲线比较平滑;而添加Mg2+离子和K+离子的纺丝液松弛时间较大,可纺性较差,动态流变曲线波动较大。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最佳的可纺浓度为44.2-48.1%(用称重法测量),该范围大于蚕体内的可纺浓度。浓度低于39.8%的纺丝液在进行动态流变测试时始终呈现粘弹性液体状态,无法进行干法纺丝。而当浓度高于55%时,由其动态流变曲线可知,纺丝液在较低角频率条件下就易由粘弹性液体状态向粘弹性固体状态转变,从而使纺丝液的可纺性变差。根据大量实验得到的经验表明,所有可纺的再生丝素蛋白纺丝液的松弛时间均小于0.01s;在此范围内,松弛时间越小,溶液的可纺性越好;松弛时间越大,溶液的可纺性越差。松弛时间可作为简单判断纺丝液可纺与否的一种依据。尽管本文的干纺方法与蚕和蜘蛛的吐丝过程比较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首先再生丝素蛋白结构与天然丝素蛋白结构有所不同,其次目前的纺丝尚不是液晶纺丝,所以初生丝的取向度低,p-折叠构象含量也较低。尽管增加毛细管长径比或增大卷绕速度均可明显提高初生丝的力学性能,但是其断裂强度绝对值要远小于天然蚕丝。 为了解决再生丝素蛋白初生丝力学性能不佳的问题,本论文对初生丝进行了后处理探索,试图通过后处理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研究了两类后处理剂(醇-水溶液体系和无机盐水溶液体系)对再生丝素纤维构象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醇-水溶液体系可以显著地促使初生丝构象从无规卷曲/α-螺旋构象向β-折叠构象转变。而无机盐水溶液体系中只有硫酸铵可以微弱地促使初生丝产生这种构象转变。经过醇-水溶液体系处理的丝素蛋白纤维力学性能较大幅提高。本论文还研究了两种不同后处理方法对初生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方法A(将初生丝在后处理剂中浸泡1h,然后在蒸气浴中拉伸2倍),方法B(将初生丝在后处理剂中拉伸2倍,然后再浸泡1h)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纤维形貌、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改善。对乙醇-水和异丙醇-水体系而言,采用方法B处理过的纤维具有和脱胶丝—样的光滑表面,而对甲醇-水体系和硫酸铵水溶液而言,采用方法B处理过的纤维的表面非常褶皱。通过对比,样品Et-D-I-B(将初生丝在乙醇-水中拉伸2倍,然后再浸泡1h得到的纤维)的各种性能最佳,其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以分别达到199.2 MPa和55.4%。尽管其断裂强度低于天然脱胶丝,但是其断裂伸长率高于脱胶丝。样品Et-D-I-B较高的断裂伸长率也表明其能够被进一步拉伸。本论文认为样品Et-D-I-B断裂强度比天然丝差可能是由于Et-D-I-B的结晶和取向结构没有天然蚕丝完善,晶区之间尚存在一定量的卷曲的无定形态的丝素蛋白分子未被拉伸。而蚕采用的是液晶纺丝,在液态时分子已排列整齐并有一定程度取向以后才开始纺丝,所以结晶结构完善、取向度高。使用80v01%乙醇-水做后处理剂,采用在后处理剂中先拉伸2倍后浸泡1h的方法制备的纤维性能较初生丝大幅提高,而且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摸索最佳处理条件,本论文选择80v01%乙醇-水溶液作为后处理剂,研究了拉伸倍数和浸泡时间对纤维力学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加,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取向度增加;相同的浸泡时间下(90分钟),不同拉伸倍数(1-3倍)的后处理纤维的p-折叠构象含量相近。将纤维拉伸3倍后,在后处理剂中浸泡1至120分钟得到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和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后处理纤维的断裂强度和β-折叠构象含量均呈现出开始时快速增长,而后缓慢增长,90分钟后最终趋于恒定的特点。因此本论文暂选的最佳处理条件为,在80v01%乙醇-水溶液中对纤维进行3倍拉伸,然后在其中浸泡90分钟。得到的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直径均匀,表面光滑,而且比天然脱胶丝更加强韧。后处理纤维的断裂强度可以达到301 MPa,接近天然脱胶丝。尽管后处理再生丝素蛋白的分子量大大低于天然丝素分子,但是其断裂强度几乎相同,断裂能更是天然脱胶丝的2.4至3.8倍,这表明分子量不是影响再生丝素蛋白纤维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而二级结构才是主要因素。本论文还采用最佳条件对从不同pH(4.8、5.2、5.6、6.0)的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制备的初生丝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纺丝液的pH对后处理纤维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影响非常有限,从不同pH纺丝液制备的初生丝经处理过后具有非常相近的形貌、结构和力学性能,均可以完全媲美脱胶丝。因此,本后处理工艺适用于不同pH值纺丝液制备的初生丝。本论文采用80v01%的乙醇-水溶液作为后处理剂,对再生丝素蛋白干纺纤维进行后处理,得到的纤维性能良好。作为一种后处理剂,乙醇-水溶液无毒环保,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田保中;CaCO_3-丝素蛋白膜的动态粘弹谱[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1期
2 李苹,刘利萍,吴泽志,蔡绍皙;丝素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3 曹阳;王伯初;迟少萍;张鋆;;基于丝素蛋白的药物缓释材料[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8期
4 徐卫袁;朱贤;田守敬;严飞;葛建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丝素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中的生物学行为观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05年04期
5 卢神州;李明忠;白伦;;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J];丝绸;2006年02期
6 田莉;闵思佳;;丝素蛋白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方面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年06期
7 徐卫袁;朱贤;孙锋;严飞;王以进;;丝素蛋白/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新型组织工程骨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实验[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7期
8 牛林;邹蕊;石福乔;逯宜;陈治清;刘启达;;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类骨质复合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9 孙启龙;狄传霞;;丝素蛋白材料与皮肤组织工程支架[J];国外丝绸;2007年03期
10 吴坚;严小莉;赵亚红;杨宇民;;人工神经移植物丝素蛋白导管的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研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9年02期
11 卢神州;刘佳佳;闫书芹;刘建兵;李明忠;;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4期
12 侯春春;李圣春;张胡静;周婵;徐水;;丝素及其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丝绸;2011年03期
13 周旭光;姚金波;;一步法制备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材料的条件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4 张幼珠,王朝霞,丁悦,卢神州,徐帼英;丝素蛋白作为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的研究[J];蚕业科学;1999年03期
15 沈宝甄;符新;王江;;HA/S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广东化工;2008年08期
16 赵珍;陈立艳;赵晓军;;原子力显微镜下丝素纤维及丝素蛋白的形态结构研究[J];四川动物;2008年06期
17 陈晓庆;杨惠林;干旻峰;谢瑞娟;陈亮;朱雪松;王根林;顾勇;;丝素蛋白对磷酸钙骨水泥抗压强度及注射性的影响(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45期
18 刘纯;金梦瑶;张学农;;丝素蛋白-壳聚糖双氯芬酸钠缓释微球的制备与特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16期
19 钱宇娜;李林昊;李海滨;杨力;;静电纺丝聚(ε-己内酯)/丝素蛋白纳米纤维支架应用于韧带组织工程修复[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20 张冰;李明忠;;丝素多孔海绵的研究进展[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海玲;胡智文;赵丰;吴子樱;周旸;黄小芳;张殿波;杨海亮;;丝素蛋白/戊二醛对脆弱丝绸织物加固的工艺条件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滕超;王晓亮;薛奇;;丝素蛋白与蒙脱土复合体系的流变学表征[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王琳婷;朱良均;闵思佳;张海萍;;丝素蛋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年
4 张丽斯;强琳辉;颜静;崔学军;王洪艳;;静电纺丝法制备丝素蛋白/聚乳酸纤维膜及其性能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董怡萱;温新国;董品;梁劲伟;吴传斌;;丝素蛋白作为脂质载体的表征和评价[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6 卢明;刘一萍;陈超;;丝素蛋白改性维纶的染色动力学研究[A];2010年全国针织物及纱线染色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阎海波;张雨青;马永雷;周丽霞;;胰岛素-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体外评价(英文)[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年
8 汪琦翀;朱良均;闵思佳;张海萍;;丝素蛋白合成高吸水材料的研究基础和前景[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9年
9 陶咏真;徐卫林;鄢芸;;丝素纳米微晶的制备及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伟;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干法纺丝及后处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刘洪涛;含丝素肽链的聚氨酯纤维与纤维膜[D];东华大学;2011年
3 郑捷;丝素蛋白支架在尿道狭窄重建中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佘振定;基于丝素蛋白/壳聚糖的肝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王婷;生物大分子对碳酸钙结晶的调控及其机理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徐孝旭;无机纳米粒子/柞蚕丝素复合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崔西栋;以丝素蛋白颗粒行声带注射填充喉成形术的初步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白树猛;家蚕丝素蛋白纳米纤维的调控及其在组织修复材料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9 张强;用于脊髓修复的丝素基定向多通道支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王洪;丝素蛋白溶液的仿生纺丝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亚英;再生柞蚕丝丝素应用于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与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崔浩杰;丝素蛋白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唐圣奎;丝素蛋白/聚己内酯复合超细纤维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查震源;丝素蛋白共聚改性聚L-乳酸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马新兰;丝素蛋白共混膜仿生制备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D];安徽大学;2010年
6 熊思勇;再生丝素蛋白结构转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董贵荣;丝素蛋白/明胶三维肝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蔡增晓;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用于皮肤组织工程[D];东华大学;2011年
9 沈锦玉;丝素蛋白/β-硅酸钙复合多孔支架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青青;丝素蛋白纤维表层氨基酸对细胞粘附与生长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陈建勇;银离子改性丝素蛋白提高织物上染率[N];中国纺织报;2009年
2 吴徵宇;编织皮肤经纬[N];科技日报;2002年
3 单泠 张乐;我国科学家用蚕丝研制出新型“人造皮肤”[N];大众科技报;2006年
4 单泠 张乐;我科学家用蚕丝研制“人造皮肤”[N];工人日报;2006年
5 ;苏州制备出改性聚氨酯膜[N];今日信息报;2005年
6 单泠 张乐;我科学家用蚕丝研制出“人造皮肤”[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教授 谷涌泉;搭桥新途径 小口径人造血管[N];健康报;2010年
8 李长江;多肽非典催生的免疫新品[N];经济参考报;2003年
9 孙宁华 周玉玲;我国丝蛋白人工皮肤研究取得突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10 欣华;苏州大学成功研制出丝蛋白人工皮肤[N];医药经济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