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上海地区气溶胶对低层暖云的影响机制及气溶胶—云辐射效应研究

刘琼  
【摘要】:气溶胶-云-辐射的作用机制是大气科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利用“A-Train”卫星编队中的Aqua和CALIPSO卫星联合观测,以及时间上形成互补的上午星Terra和下午星Aqua上共同搭载的MODIS传感器,获得的气溶胶和云以及气象要素信息,同时利用地面微脉冲激光雷达提供的气溶胶垂直信息,建立上海地区气溶胶-云数据库,分析上海地区气溶胶三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气溶胶对低层暖云的影响机制,并探讨气溶胶层与云层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利用最新的Accu RT辐射传输模式系统定量评估气溶胶和云的辐射效应。主要的结论如下:(1)基于MODIS十年观测数据可知,整个上海中心城区和大部分郊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均值在0.9~1.0之间,其中,中心城区以细粒子气溶胶污染为主,郊区则以粗粒子为主。气溶胶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气溶胶污染最重,春季和冬季次之,秋季最轻。春季,受到北方沙尘天气的影响,上海地区近地面和高空(3 km以上)均出现了较多的矿物沙尘型气溶胶,且高空多于近地面。夏季气溶胶细粒子的贡献明显多于其他季节,这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增多密切相关,污染沙尘型、污染大陆型(即城市/工业型)和烟尘型气溶胶是主要污染类型,均为本地及周边排放产生。秋季出现的气溶胶也不涉及长距离输送,多为局地产生的污染沙尘型、污染大陆型和烟尘型气溶胶等。冬季,上海的高空出现了一定的烟尘型气溶胶,这与北方突发性的霾污染事件有关,另外,污染沙尘型和污染大陆型气溶胶也是主要的气溶胶类型。(2)霾和浮尘污染的对比研究表明,霾期间的气溶胶主要由本地污染源产生,垂直方向上沿着高度逐渐抬升,气溶胶消光作用在抬升过程中逐渐减弱;浮尘天气的气溶胶则主要是受到远距离传输的影响,并由高空向地面沉降,在沉降过程中消光作用逐渐增强。浮尘气溶胶的AOD均值略高于霾气溶胶,但是,低空霾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大于浮尘气溶胶。此外霾天气边界层高度和污染状况互相影响,而浮尘天气污染情况受大气边界层影响较小。(3)气溶胶光学厚度、云量(CF)、水汽总量(WV)和K指数(K)呈现相似的年变化特征,年内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但云量的最大峰值出现的时间略滞后于气溶胶光学厚度。水汽总量和大气稳定度对云的水平和垂直发展影响要大于气溶胶对其的影响。水汽含量越多、大气越不稳定,越利于云的发展。随着大气稳定程度的减弱,气溶胶对云量的影响也迅速减弱;但气溶胶对云顶气压的影响有增强趋势。排除气象条件的影响,上海地区气溶胶的增多会导致云量的减少、云顶气压值的减小、云顶高度的增加,不利于云的水平发展,但有利于云的垂直向上发展。(4)气溶胶光学厚度对云粒子等效半径的影响与云液态水含量(LWP)、水汽总量(WV)及气溶胶层与云底的垂直距离(△H)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上海地区气溶胶对云粒子大小的影响既遵循“Twomey”效应,又出现了反“Twomey”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LWP造成的。当LWP50 g m-2,云粒子随着LWP的增大迅速增大,出现反“Twomey”效应;当50 g m-2LWP150 g m-2,云粒子等效半径随着气溶胶的增多而减小,遵循“Twomey”效应。而WV和△H对气溶胶的第一间接效应影响很大,水汽含量越多,气溶胶对云粒子等效半径的影响越小,水汽含量越少,气溶胶对云粒子等效半径的影响越大;随着△H的增加,气溶胶与云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当二者距离大于150 m,几乎无相关性。(5)无论是在大气层顶、大气中还是地表处,上海地区气溶胶的短波辐射效应均表现为冷却作用,辐射强迫的绝对值随着高度的下降逐渐增大,气溶胶在地表的冷却作用要强于大气层顶。在大气层顶,云的短波辐射强迫因受到气溶胶的影响而削减,云的冷却作用受到了抑制;在地表,气溶胶的存在反而加强了云的短波辐射冷却效应,共同使地表降温。气溶胶和云都能增强大气吸收率,削减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表起冷却作用,而且云层的出现对其上层和下层大气的吸收率都有影响,其对云上大气的吸收率的影响要大于云下大气。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贾瑞;李君;田云菲;李妍;李阳;;华东地区气溶胶的三维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21年06期
2 顾芳;张加宏;陈云云;赵佳佳;崔芬萍;李敏;赵静;;双颗粒凝聚气溶胶的吸湿增长模型及散射特性[J];光学学报;2021年03期
3 程宁熹;刘湾湾;刘琼;陈勇航;姚一丰;李君;;北京地区对流层低层臭氧及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J];中国环境科学;2020年11期
4 李一辰;佘璐;李启萌;王佳蓉;张海鑫;;中国大陆地区气溶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绿色科技;2020年18期
5 ;地环所研究揭示热带海洋季风区吸光性碳气溶胶的光学特征、来源及辐射效应[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1年01期
6 吴昊;汪传高;郑国文;庞洪超;骆志平;陈然;陈凌;王仲文;;气溶胶直接进样装置样品引入流量优化及气溶胶损失率研究[J];辐射防护;2021年01期
7 李泽光;;基于MODIS的多元回归反演气溶胶[J];技术与市场;2021年08期
8 杨光;麻金继;孙二昌;吴文涵;郭金雨;林锡文;;2004–2018年年间中国区域气溶胶时空变变化特征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21年05期
9 韦耿;侯钰俏;查勇;;新冠疫情影响下武汉市气溶胶类型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遥感;2021年03期
10 张喆;丁建丽;王瑾杰;陈文倩;;艾比湖盐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卫星和地基遥感观测[J];遥感学报;2017年05期
11 张卓;王维和;王后茂;王咏梅;;相对湿度对吸收性气溶胶指数的影响[J];遥感学报;2019年06期
12 宋明昊;张小玲;袁亮;康平;;成都冬季一次持续污染过程气象成因及气溶胶垂直结构和演变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2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桃进;刘宇迪;;人为源气溶胶对极端降水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C];2016年
2 张璐;孙俊英;车浩驰;沈小静;张养梅;张轶雯;樊茹霞;马千里;岳毅;张小曳;;长三角背景地区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闭合研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C];2016年
3 邓涛;吴兑;邓雪娇;谭浩波;李菲;陈欢欢;;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A];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4 尹京苑;李成范;;气溶胶类型敏感性分析及雾霾识别[A];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戴铁;石广玉;Teruyuki Nakajima;;全球气溶胶光学特性模式模拟和资料同化[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5年
6 刘玉芝;佐藤扬佑;贾瑞;谢永坤;黄建平;中岛映至;;青藏高原夏季沙尘和人为气溶胶光学特性和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5年
7 马新成;张蔷;嵇磊;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吴宏议;;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陈秀红;魏合理;;气溶胶衰减敏感性分析[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杨红龙;李磊;卢超;陈星登;刘爱明;;深圳城市气溶胶物理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10 阎虹如;黄建平;王天河;;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机理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4年
11 陈玲;夏冬;陈慧忠;;气溶胶吸湿特性对大气光学厚度的影响[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12 张美根;成秀虎;徐永福;;东亚春季硫酸盐气溶胶分布特征的模拟[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3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城市气溶胶特性比较分析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14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5 马晓燕;Fangqun Yu;Johannes Quaas;贾海灵;;数值模拟结合卫星资料研究气溶胶气候效应[A];第十三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C];2017年
16 马晓燕;Fangqun Yu;;气溶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7 周思媛;杨静;Wei-Chyung Wang;赵传峰;龚道溢;史培军;高妙妮;;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影响夏季降水日变化的观测研究[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S3 科学家论坛:气溶胶对流云降水天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论坛[C];2018年
18 丁珏;李家骅;陈永杰;翁培奋;;二次气溶胶成核、破碎及碰撞凝并过程的动力学及光学性质[A];2016年全国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19 温占波;郑劲林;张海飞;;药物气溶胶吸入暴露技术在药物研发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A];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0 马晓燕;Fangqun Yu;Gan Luo;Knutvon Salzen;Jiangnan Li;贾海灵;沙桐;田蓉;;基于粒子谱的气溶胶模式发展及气溶胶气候环境效应的数值模拟[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论文集[C];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琼;上海地区气溶胶对低层暖云的影响机制及气溶胶—云辐射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2 张文忠;云上气溶胶及其对低云影响的卫星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3 孔令彬;北京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对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4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康辉;生物成因气溶胶的时空特征、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付凯;多组气溶胶预测的数值计算和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7 柳晶;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的卫星遥感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贾海灵;基于多源观测的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及辐射强迫估算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9 程越茗;基于空基激光雷达观测和资料同化研究气溶胶的垂直结构[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0 王朔;基于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化学组分反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11 马永敬;气溶胶对城市边界层的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20年
12 张驰;基于中国典型气溶胶建模的紫外偏振遥感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0年
13 范行军;气溶胶中类腐殖质的分离定量、化学表征和来源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14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5 赵秀国;人体上呼吸道内气流运动特性与气溶胶沉积规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16 桂柯;全球及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长期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20年
17 范美益;典型城市二次无机气溶胶的多元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18 徐继伟;气溶胶和水云宏微观参数的激光与微波联合遥感反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19 曹渊;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气溶胶光吸收及其光谱依赖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20 王富;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卫星遥感建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甲;人为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
2 汪海潮;中国不同地区气溶胶对闪电活动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年
3 石秋菊;大气中乙二醛远距离吸引过程及其对气溶胶界面反应影响机制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20年
4 严伟达;山东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5 王文君;基于卫星和地基观测的长三角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齐海;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对中国陆地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垂直分布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黄亿明;利用MODIS遥感数据进行气溶胶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9 许秀玲;基于MODIS产品的中国陆地气溶胶时空特征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茆佳佳;华东地区气溶胶特性的MODIS资料反演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1 牛峰;MODIS遥感陆地上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12 秦武斌;我国典型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13 杨俊超;黑碳气溶胶排放的研究与控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14 王瑛;气溶胶云下降雨清除的理论及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5 孙晨;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航线海洋边界层气溶胶中磷元素的分布与来源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6 孙琳;紫外光氧化反应硫酸气溶胶二次粒子的形成与增长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17 陈景华;中国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及第一间接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8 张力;人为气溶胶对于不同尺度区域的气候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9 朱帅;长江三角洲臭氧和气溶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20 俞晓琛;钠气溶胶除去方法的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冯丽妃;天津大学等 棕色碳气溶胶增加全球变暖风险和野火概率[N];中国科学报;2022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李慧;人为排放的气溶胶“降温”能力被低估[N];中国气象报;2022年
3 记者 彭科峰;研究揭示大气亚微米气溶胶理化特性[N];中国科学报;2015年
4 记者 张潇;我市科学家揭示气溶胶对冬季雾霾的减轻作用[N];西安日报;2020年
5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宛霞 通讯员 楚艳丽;气候变暖和气溶胶,影响雾持续的“双面因子”[N];中国气象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冯怡;“锁住”气溶胶[N];浙江日报;2021年
7 本报记者 甘晓 见习记者 高雅丽;别慌!气溶胶中招概率比遇交通事故低[N];中国科学报;2020年
8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气溶胶科普要及时跟上[N];湖北日报;2020年
9 记者 张磊;气溶胶对新冠肺炎流行影响有限[N];健康报;2020年
10 本报记者 陶婷婷 通讯员 唐文佳;让气溶胶防护可视化 解决咽拭子取材问题[N];上海科技报;2020年
1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张茜;要重视,但别恐慌[N];湖北日报;2020年
12 本报记者 李司坤 赵觉珵 本报特约记者 武彦;新冠病毒靠气溶胶远距传播?[N];环球时报;2020年
13 本报记者 石小宏;不要担心 普通环境下一般没有气溶胶微粒[N];四川日报;2020年
14 记者 黄大海;新冠病毒经气溶胶传播暂无定论[N];四川日报;2020年
15 本报记者 孙燕明;无须对气溶胶传播过于恐慌[N];中国消费者报;2020年
16 本报记者 刘欢;特定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N];北京日报;2020年
17 本报记者 宛霞 通讯员 楚艳丽;气溶胶是否影响北京?且看偏东风的“两面性”[N];中国气象报;2020年
18 通讯员 朱莹;研究首次揭示气溶胶中新冠病毒载量特征[N];上海科技报;2020年
19 冯维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青藏高原棕碳气溶胶研究获进展[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0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梦影;雾霾越深,森林越壮[N];中国青年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