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疆地表太阳辐射的卫星反演资料在建筑采暖研究中的应用

刘平平  
【摘要】:新疆地区全年太阳能资源丰富,但记录辐射相关参数的气象站仅有11个,而卫星反演数据可弥补地面观测数据的不足,因此了解地表太阳辐射的卫星反演误差,并将卫星反演辐射值用于建筑能耗模拟,既可为建筑采暖研究,也可为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因此,本文首先基于2003-2018年Aqua卫星MODIS C6.1数据集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4A数据集的云光学厚度(COD)数据,研究了新疆地区AOD和COD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喀什站为例,利用Accu RT辐射传输模式定量化研究了主要影响因子——气溶胶和云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然后,基于2017年新疆地区地面观测和卫星反演的辐射数据,分析了地表太阳辐射的时间分布特征、年均空间分布及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无云清洁天、无云非清洁天、少云清洁天、少云非清洁天、大部分云和阴天这六种天空状况下,全年及采暖期地面观测和卫星反演的辐射数据的最优拟合结果,并简要分析卫星反演的辐射数据的误差原因;新疆没有地面辐射观测数据的奇台县的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FD数值模拟了玻璃幕墙房间的温度场、速度场及外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及传热系数、建筑采暖能耗等,对比了以邻近的乌鲁木齐地面辐射观测数据和卫星反演辐射数据分别作为数值模拟辐射输入数据的采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地区AOD年变化呈双峰值分布,非采暖期的AOD均值高于采暖期;年均值分布在0.1400–0.1745范围内;AOD格点平均值分布在0.0180–1.6703范围内;对于采暖期,南疆地区的A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周边区域,而北疆地区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对于非采暖期,南疆地区的AOD高值区域为塔里木盆地。新疆地区采暖期的AOD格点均值介于0.05–0.10之间,分布频率在36°N达到最大值60%;非采暖期AOD格点均值总体小于0.45,分布频率在36°N达到最大值82%。(2)新疆地区COD年变化呈双峰值分布,非采暖期的COD均值略高于采暖期;新疆地区COD年均值分布在7.13–7.82范围内。新疆地区COD多年格点平均值分布在5.23–11.00范围内,北疆地区采暖期的COD格点均值分布特征与多年相似;非采暖期的COD格点均值明显高于多年平均及采暖期。北疆地区COD格点均值在小于2.5的范围出现频率最高;南疆地区的COD格点均值在2.5–5.0范围内时,频率达到最大值28%。(3)以喀什站点为例,利用Accu RT辐射传输模式分析AOD、COD对地表短波辐射的影响。当AOD由0.05增加为0.80时,采暖期+非采暖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总辐射分别由733.10 W·m~(-2)变化为417.78 W·m~(-2)、由734.73 W·m~(-2)变化为412.70 W·m~(-2)、由731.52W·m~(-2)变化为423.10 W·m~(-2);当水云的COD由5.00增加为13.00时,总辐射下降了166–170 W·m~(-2),当冰云的COD由4.00增加为16.00时,总辐射降低了229–235 W·m~(-2),散射辐射大小与总辐射基本一致;AOD和COD的减少变化导致的总辐射和散射辐射变化敏感度高于AOD和COD增加所导致的变化敏感度。(4)除若羌站点外,其它10个站点的地表太阳辐射年变化均呈单峰值分布;2017年非采暖期辐射均值最大值在哈密,达到了322.77W·m~(-2),采暖期辐射均值最大值出现在乌鲁木齐,达到70.69W·m~(-2);2017年新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格点平均的年均值集中于211?373 W·m~(-2),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格点均值分别分布在132?341 W·m~(-2)、242?444 W·m~(-2),南疆地区的地表太阳辐射格点均值整体高于北疆地区。(5)2017年全年和采暖期无云清洁天、全年少云非清洁天时,伊宁站和阿克苏站卫星反演精度最高。全年无云非清洁天时,焉耆站卫星反演效果最好,采暖期无云非清洁天和少云非清洁天阿勒泰站卫星反演效果最好。少云清洁天时,与无云清洁天相比,受部分云的影响,卫星反演的地表太阳辐射和地面观测结果匹配数据离散度明显高于无云清洁天,反演效果明显差于后者。大部分云天和阴天时,太阳辐射受云的影响显著,卫星反演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低估现象,其中大部分云天时,11个站点RMSE均超过900,即使RB小的站点,R~2也基本小于0.75,阴天时11个站点RMSE基本超过800,仅在乌鲁木齐站采暖期时RMSE小于800,但该站点RB为71.17%。(6)以新疆奇台县某建筑为例,建立了玻璃幕墙房间,以上送上回的空调器采暖方式的数值模拟模型。以临近的乌鲁木齐地面观测辐射值作为CFD输入数据时,房间受太阳辐射加热的得热量较少,房间采暖负荷较大;人体工作面空气平均温度达到291 K(18℃);且人体工作面所在的1.1 m平面上,玻璃幕墙受到外部冷空气的影响较大。以奇台县的卫星反演的辐射值为CFD输入时,房间空气温度比以乌鲁木齐地面观测辐射值为模拟输入时有略微提高,工作面位置平均温度保持在292 K(19℃)的水平,两种不同输入时均可以达到采暖设计要求。以卫星反演辐射值作为输入时,建筑采暖能耗低于以乌鲁木齐地面观测作为输入时的采暖能耗,太阳辐射越大,采暖能耗越小。对于没有地面数据的奇台县,以临近城市数据作为模拟值时,建筑平均采暖能耗和平均热指标偏差达到33.96%。可见订正卫星反演的太阳辐射数据,能够为修正建筑采暖能耗,为卫星资料在建筑采暖的应用提供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黎微微;胡斯勒图;陈洪滨;尚华哲;;利用MODIS资料计算不同云天条件下的地表太阳辐射[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7年04期
2 吕宁;刘荣高;刘纪远;;1998-2002年中国地表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3 王丹;盛立芳;石广玉;车慧正;;中国地表太阳辐射再分析数据与观测的比较[J];应用气象学报;2012年06期
4 Mengqi Liu;Jinqiang Zhang;Xiangao Xia;;香河站太阳辐射识别晴空方法的评估(英文)[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21年02期
5 白珍;王文雅;仓啦;吴振双;;拉萨太阳辐射资源测试分析[J];西藏科技;2021年01期
6 史巨峰;杜明霄;;太阳辐射变化对光伏电站最佳倾角的影响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20年01期
7 王仁政;单正垛;王建新;孟赫;宫响;;基于Angstrom-Prescott模型和空间插值的山东省月太阳辐射再估算[J];山东科学;2020年03期
8 袁一美;韩昀松;梁静;孙澄;;基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寒地建筑组团形态优化设计研究[J];南方建筑;2018年02期
9 陈跃浩;熊明明;曹经福;杨艳娟;;雾霾天气对天津市太阳辐射影响的量化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年05期
10 李净;罗晶;;晴空下山区太阳辐射模拟[J];干旱区地理;2015年01期
11 梅晓丹;毛学刚;范文义;王强;刘丹丹;张为成;;基于ArcGIS的中温带不同天气类型点太阳辐射分析——以佳木斯市辖区为例[J];测绘工程;2015年05期
12 黄辉昂;于斌;;“太阳辐射”考点的多角度透析与备考建议[J];教学考试;2017年36期
13 靳冰凌;;2011年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变化及其与敏感因子回归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年02期
14 张婧;许晓光;胡波;袁淑杰;;河北省起伏地形下高分辨率地外太阳辐射空间分布[J];太阳能;2012年01期
15 王佳;刘寿东;刘爱霞;黄鹤;;天津地区地面逐时太阳辐射的模拟计算[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6期
16 金星;张小松;邱童;李舒宏;曹毅然;;不同朝向玻璃窗太阳辐射得热系数模拟与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12期
17 吴海燕;太阳辐射与作物[J];吉林农业;1997年09期
18 ;云吸收的太阳辐射比理论预测多得多[J];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04期
19 张宇,赵四强;关于逐日太阳辐射估算方法的探讨[J];气象;199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申彦波;赵宗慈;石广玉;;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因子及其可能气候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邹兰军;许小峰;吴统文;;利用NCEP资料计算地表太阳辐射日变化的方案[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权维俊;陈洪滨;郭文利;夏祥鳌;张小玲;;两种反演地表净太阳辐射的参数化模式在北京地区的比较[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成驰;陈正洪;张礼平;;一种遗传神经网络逐时太阳辐射预测模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张彦丽;;考虑地表各向异性的山区太阳辐射研究[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6 权维俊;陈洪滨;郭文利;夏祥鳌;张小玲;;两种反演地表净太阳辐射的参数化模式在北京地区的比较[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季国良;李韧;吕兰芝;;中国西部的太阳辐射资源及其季节变化[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祁文;郑祚芳;;北京地区地面太阳辐射长期演变特征[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3年
9 徐碧霞;沈国土;蔡继光;董占海;高景;;MODTRAN计算的太阳直射与实测结果比较初探[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马金玉;罗勇;申彦波;;北京地区城市化对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1 杨昕;张茜;;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太阳辐射模拟[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2 徐可文;李黄;王军平;贺辰勇;;太原大气污染对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变化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3 莫月琴;杨云;吕文华;于贺军;王冬;李建英;丁蕾;;高精度太阳辐射测量系统研究及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4 赵东;罗勇;祝昌汉;高歌;;一个基于卫星资料的地表太阳辐射计算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5 申彦波;;近50年中国东部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6 刘大龙;杨柳;王稳琴;刘加平;;太阳总辐射模型对比研究[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7 陆明;陈书欣;邢军;;哈尔滨市高层住区太阳辐射动态分析及评价[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18 吴林荣;江志红;鲁渊平;杜继稳;乔丽;;陕西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及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9 文小航;王式功;杨德保;樊文雁;;近40年来中国太阳辐射区域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0 吴林荣;王娟敏;刘海军;孙娴;;陕西太阳辐射及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邹玲;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估算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武汉大学;2017年
2 周勇;逐日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及室外计算辐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3 苏拾;气象用太阳辐射计量仪表检定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4 李小芳;日光温室的热环境数学模拟及其结构优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晓通;全球陆表下行短波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反演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任德馨;热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预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
7 姜玖;地球工程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影响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20年
8 张潇丹;河西走廊日光温室光热环境营造过程研究及数学模型构建[D];甘肃农业大学;2020年
9 马金玉;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郭建鹏;太阳辐射对热层和电离层变化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年
11 郭正昊;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态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2 彭友松;混凝土桥梁结构日照温度效应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3 沈振兴;基于绝对坐标的大型空间多体结构热致振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4 徐丰;混凝土箱梁桥温度效应关键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5 辛源;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气象灾害风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
16 王谦;日光温室番茄光温环境和传热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17 刘滨辉;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林业相关气候指标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8 许潇锋;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9 曾利悦;建筑空调负荷与城市气候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9年
20 畅明;川西藏区低能耗居住建筑热工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平平;新疆地表太阳辐射的卫星反演资料在建筑采暖研究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21年
2 李健;太阳辐射减弱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影响及其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冯妍;太阳辐射减弱下冬小麦生物量变化的大田试验与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高正旭;实际地形下我国潜在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颜双喜;海洋上层热含量对太阳辐射11年周期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徐华;中国太阳辐射区域影响因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陈滨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跨结构非均匀温度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邓艳君;日太阳辐射分布式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赵春霞;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太阳辐射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张佳飞;多时间尺度太阳辐射估算模型[D];西南大学;2013年
11 张小萍;黄土高原沟壑区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征及估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2 高振翔;太阳辐射误差数值分析及简易模拟平台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3 陈志华;1957-2000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状况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14 权维俊;中国大陆地区地表净太阳辐射的卫星遥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5 张鹏;基于神经网络的探空湿度太阳辐射误差预测及查询网站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6 文小航;中国大陆太阳辐射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7 王佳;天津市太阳能光伏发电量预报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8 陈文超;风速风向对建筑物南墙冬季太阳辐射净得热量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7年
19 闫长城;考虑太阳辐射的渠道冻胀数值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0 王浩;便携式带通太阳光度计的系统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温才妃;微小太阳辐射变化促地球进入冰河期[N];中国科学报;2021年
2 通讯员 刘晓倩 记者 陆成宽;全球高分辨率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上线[N];科技日报;2020年
3 柯讯;全球高分辨率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上线[N];中国科学报;2020年
4 见习记者 王燕;太阳辐射或是气候变暖主因[N];西安日报;2009年
5 记者 周琳 董雪;10个太阳辐射“聚”于1根发丝?[N];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
6 通讯员原野 戚泽伟;贵州开展太阳辐射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李鹏;甘肃太阳辐射观测仪器的变迁[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掌控太阳的光芒[N];科技日报;2010年
9 记者 陈勇;太阳辐射正在不断增加可能使温室效应更严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余全红 特约通讯员 张前飞 张洪权;我区首个太阳辐射观测站在沿河建成[N];铜仁日报;2010年
11 郭树人;我们的地球正在变暗?[N];北京日报;2012年
12 长岭 青林 文华;如何预防环境对旅行健康的危害?[N];国际商报;2003年
1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原研究员 张家诚;大气——地球环境的软肋[N];中国气象报;2014年
14 马爱军;第三部分 地理环境(五) 大气环境[N];山西科技报;2002年
15 记者 张梦然;研究表明地球工程不可半途而废[N];科技日报;2018年
16 记者 徐喆 通讯员 王冠;我市去年平均优良天数241天[N];唐山劳动日报;2021年
17 罗彧珩 本报记者 王雨;新型精细化太阳辐射观测系统落户威宁[N];贵州日报;2010年
18 本报记者 骆倩雯;30℃!京城63年来最早热[N];北京日报;2014年
19 郑见;气候冷暖黄土知[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0 记者 李宏策;海洋十亿年后或将完全蒸发[N];科技日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