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素蛋白溶液的仿生纺丝研究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仿生纺蜘蛛丝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人工纺丝的技术路线和所得纤维的基本性能。同时,我们从以下二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即:转基因蜘蛛丝蛋白水溶液或再生蚕丝素蛋白水溶液中丝素蛋白分子的构象结构与蜘蛛或蚕腺体内是否相同?是否需要“仿生制备纺丝液”?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本文以家蚕的丝素蛋白质为模型对模仿生物体成丝过程的仿生纺丝技术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我们制备了高浓度的再生蚕丝素蛋白水溶液,并首次研究了它的流变性能及剪切作用下的构象变化,同时还对它的存放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为了弄清楚拉伸对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结构变化的影响,我们运用静电纺丝方法对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进行了纺丝试验,以寻找丝素蛋白转化为纤维的条件。结果发现静电纺所得纤维的结构是介于无定型和蚕丝之间的,尽管静电纺丝有非常高的拉伸倍数,但所得纤维还是达不到如蚕丝般的结构。为此,我们对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与蚕腺体内丝素蛋白水溶液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浓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与蚕腺体内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性能是有差别的,从而提出了“仿生纺丝”之前,首先要“仿生制备纺丝液”的新观点。
本文摸索出了制备高浓度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方法,并研究了浓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流变性能和在剪切作用下的构象结构变化,结果发现:(1)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流变性能和常规聚合物浓溶液的流变性能差别很大。首先,它的切力变稀现象随溶液的浓度的增加而变弱;其次,溶液粘度非常小。(2)再生丝素蛋白浓水溶液的零切粘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5%左右达到最大值,浓度再提高粘度下降。但在粘度下降条件下仍然观察不到各向异性现象。(3)高浓度的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经过剪切作用后呈现出各向异性的性质,相同浓度下,剪切作用越大,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越容易实现由各向同性到各向异性的转变;相同剪切作用时,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浓度越高,经剪切作用后,溶液的各向异性的性质越明显。(4)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经剪切作用后,丝素蛋白分予构象发生了由无规线团/α螺旋结构到β—折叠结构的转变。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流变性能和常规聚合物浓溶液的流变性能差别很大。
东平大李博士论文
摘要
经过对高浓度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流动稳定性的研究发现,丝素蛋白水溶液是
一种不稳定的体系,存在存放流动稳定性问题。随着溶液浓度和存放温度的升高,
溶液的流动稳定性迅速下降,最终使体系发生凝胶化。其中当溶液浓度小于27%
时,浓度对流动稳定性的影响较大,浓度越低流动稳定性越好。而当浓度高于27
%后,溶液的流动稳定性迅速下降,浓度的影响也大大降低。丝素蛋白水溶液对环
境温度非常敏感,当温度低于25℃时,溶液的凝胶化速度较慢;而当温度升高
后,溶液的凝胶化速度迅速加快,在60℃时只需半小时就凝胶化。蚕吐丝时,其
中部丝腺内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浓度在30%左右,温度为25℃左右的春天和秋天,
这一吐丝条件也是充分利用了丝素蛋白的流动稳定性。在制备丝素蛋白纺丝水溶液
时,应先把最初的转基因或再生丝素蛋白稀水溶液存放在低温下,然后在纺丝前进
行浓缩,这样就可以得到稳定的丝素蛋白纺丝用水溶液。
为了弄清楚拉伸对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结构变化的影响,我们运用静电纺丝方
法,对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进行了纺丝试验,发现可以从丝素蛋白水溶液中制得念
珠状的、圆形的或带状的超细丝纤维,纤维的直径在100 nm到900nm之间,平均
为7O0nm。当纺丝液浓度为28%、电压为ZKV、喷射距离为11 cm时,可制得具
有光滑表面的圆形丝纤维。拉曼光谱检测的结果发现,所得的静电纺丝纤维中已含
有p折叠结构。DSC和X光衍射结果表明静电纺丝纤维不是无定型结构,但也不
是和天然蚕丝一样的p一折叠结构。通过计算发现,静电纺丝时纤维经历了非常高
的拉伸比,并和蚕吐丝的条件相当,但即使这样也无法得到与蚕丝相同的结构;而
静电纺丝纤维大的比表面积和蚕以慢的吐丝速度都是起到使溶液中的水分挥发的作
用。试验表明,只有当溶液的浓度足够高,使丝素蛋白分子之间形成有效的缠结;
并对丝素蛋白水溶液加以足够高的拉伸力,使丝素蛋白分子拉伸取向;同时保证溶
液中的水分快速有效地挥发,才有可能形成丝纤维。但要使该纤维结构与蚕丝相同
尚需其他条件配合。
通过对再生蚕丝素蛋白水溶液与天然蚕腺体内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性能对比分析
发现,再生蚕丝素蛋白水溶液和天然蚕腺体内丝素蛋白水溶液的性能差别非常大。
再生蚕丝蛋白分子量与蚕腺体内丝素蛋白分子量相差不大,但蚕腺体内丝素蛋白水
溶液的零切粘度要比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高得多,尽管它们的浓度相当。这说明蚕
毯
|
|
|
|
1 |
李鹏举;李明忠;;丝素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0年02期 |
2 |
王洪,邵惠丽,胡学超;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静电纺丝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10期 |
3 |
王洪;邵惠丽;胡学超;;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静电纺丝成形原理探讨[J];丝绸;2005年12期 |
4 |
王永攀;谢军军;熊杰;孙芳;刘冠峰;;丝素蛋白/壳聚糖共混纳米纤维的制备[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5 |
张锋;;溶剂对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结构特征的影响[J];国外丝绸;2008年04期 |
6 |
缪秋菊;左保齐;秦志忠;韩林;夏永林;;丝素/聚乳酸静电纺丝的研究[J];合成纤维;2007年01期 |
7 |
刘芸;薛华育;戴礼兴;;再生丝素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研究[J];合成纤维;2006年08期 |
8 |
尹桂波;张琴;;静电纺丝素/BMP-2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国外丝绸;2007年03期 |
9 |
鲍韡韡,尹桂波,张幼珠;有机醇处理对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结构的影响[J];丝绸;2005年10期 |
10 |
王群旺;许淑燕;张红萍;李妮;谢军军;熊杰;刘冠峰;;混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调控再生丝素蛋白超细纤维膜的力学性能[J];纺织学报;2011年06期 |
11 |
薛华育;顾卓;戴礼兴;白伦;;再生丝素/聚乙烯醇共混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6期 |
12 |
吕强,曹传宝,张瑛,马西兰,朱鹤孙;新方法制备不溶性丝素薄膜及其性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9期 |
13 |
;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3D丝素蛋白纺织品的开发[J];纺织导报;2010年12期 |
14 |
何新杰;天然型整理剂对羊毛织物的防缩整理[J];毛纺科技;2000年06期 |
15 |
尹桂波;电子纺丝法制备丝素蛋白无纺布状排列的纳米纤维[J];国外丝绸;2003年04期 |
16 |
张幼珠,王晓芳,韩龙龙;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结构[J];丝绸;2002年11期 |
17 |
;消息动态[J];聚氨酯工业;2004年06期 |
18 |
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丝素蛋白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课题组
,吴徵宇;丝素蛋白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1年02期 |
19 |
谢栒,周平,邓风,武培怡,宗小红,姚文华;pH值对丝素蛋白构象转变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5期 |
20 |
万军军,邵惠丽,胡学超;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流变行为的研究[J];合成纤维;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