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剩余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
【摘要】:如何对有机废水生物处理中产生的剩余污泥进行经济有效的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剩余污泥处理与处置这一世界性难题,从水解酸化理论和剩余污泥的特性出发,首次将剩余污泥作为一种资源,从清洁生产的角度,把印染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剩余污泥减量和系统自身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考虑,研究在印染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采用水解酸化工艺以实现系统污泥的减量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摘要如下:
首先研究了在间歇式水解酸化工艺处理酸性染料废水系统中实现剩余污泥的减量化。通过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证明:1)有机酸的生成或消耗和氨氮的积累或消减是系统pH值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污泥浓度的不同,pH最低点的数值和达到最低点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异;2)在本工艺所采用的水解酸化菌的作用下,对实验所选三种浓度的污泥均能实现有效地减量;3)从水解实现系统污泥减量效果的角度来讲,温度控制在25℃~40℃之间,比较适宜水解产酸菌的作用;4)系统中不同搅拌速度对上清液的NH_3-N浓度有很大的影响,无搅拌和搅拌过度,都无法充分发挥水解酸化菌的效率。搅拌速度以10r/min、30r/min时系统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水解酸化菌的作用。
研究了连续式水解酸化工艺(F_1/F_2/O)应用于活性与分散染料混合废水的处理中,在本实验条件下,当剩余污泥全部回流到废水处理系统时,各反应器均能够保持污泥的平衡稳定,无需进行排泥。说明该工艺对剩余污泥进行减量可有效地实现无剩余污泥排放。工艺参数对剩余污泥减量有一定的影响,当水温在25℃以上、单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在10h以上、以及进水的COD_(Cr)容积负荷在2.31kg COD_(Cr)/m~3·d以下时,可保证系统无剩余污泥排放,并使系统出水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剩余污泥的回流减量既可以有效提高印染废水的脱色效率,又可以补充废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采用不同的仪器分析了连续式水解酸化系统中污染物的降解情况,三种仪器分析结果相互应证,均说明经过随着水解酸化处理工艺的逐步进行,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逐渐断裂、分解,种类减少、浓度降低,且好氧过程中微生物对有机物
|
|
|
|
1 |
俞宁;李纯茂;;高效好氧生物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与实践[J];工业水处理;2009年05期 |
2 |
方前逵;沈耀良;徐乐中;黄天寅;;ABR改善印染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0年06期 |
3 |
范荣亮;谢悦波;宗绪成;聂秋月;庄景;;印染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影响因子探讨[J];工业水处理;2010年09期 |
4 |
金星;张艳艳;谭小文;周笑绿;高立新;;电化学与生物法相结合的工业废水处理工艺[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5 |
杨家峰,王淑珍,杨英杰;印染废水生物处理菌株的选育及降解效果[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6 |
尤近仁;印染废水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印染;2004年08期 |
7 |
李旭东,杨俊仕,李国欣,谢翼飞;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J];环境工程;2003年01期 |
8 |
;印染废水的生物曝气塔处理小结[J];给水排水;1978年01期 |
9 |
肖羽堂,李敏,张东,王立庆,吴玉明,孔祥梁,吴俊云;采用A~2/O~2工艺改造传统生化工艺处理难降解丝绸印染废水实践[J];给水排水;1999年06期 |
10 |
何新方;;日本印染废水和化纤粘胶废水的治理[J];环境保护;1981年06期 |
11 |
周祖权;国外印染废水治理概况(上)[J];印染;1980年03期 |
12 |
黄理辉;马鲁铭;张波;毕学军;;几种印染废水的预处理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年06期 |
13 |
尹香琴;;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浅析及应用[J];才智;2008年21期 |
14 |
孙勇;印染废水的处理工艺[J];黑龙江纺织;2002年04期 |
15 |
程春民;;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J];工业水处理;2007年04期 |
16 |
阮慧敏;沈江南;阮水晶;陈志善;;集成膜分离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工程实例及技术探讨[J];水处理技术;2011年08期 |
17 |
周祖权;国外印染废水治理概况(下)[J];印染;1980年04期 |
18 |
余淦申;陈伟民;陈云霞;;印染废水处理工程提标改造与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1年02期 |
19 |
王丰岭,尹纪海;缺氧─好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20 |
陈金坤;董梅英;;印染废水的预处理[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