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语用原理视角下的语用歧义研究

陈崔珏  
【摘要】:语用歧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尝试运用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和关联理论四大语用原理,多角度地探讨发生在语用层面上的歧义,即语用歧义,较为深入地分析语用歧义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动态地研究语用歧义在交流中所实现的语用价值和语用功能。表明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理解并运用语用歧义可以更好地促进交流,实现交际目的。 本文主要侧重分析在交流中理解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的实践意义。就歧义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传统的歧义分类研究,还是目前的语用歧义研究,多为理论方面的阐述,而缺少对语言交流和表达方面的研究。传统的歧义研究仅仅局限在语义范畴内,把歧义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目前的语用歧义研究较多地关注“何为语用歧义”等问题。鉴于此,本文运用四大语用原理,结合大量实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语用歧义形成的原因及其在交流中所实现的语用价值和功能,论证了在语用原理视角下研究语用歧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话者理解语用歧义形成的原因及其功能,有助于他们在交流中利用语用歧义句的多义性,即巧妙地融合歧义句的语用意义(语用用意)和字面意义,有效地增强语言表现力,给听者以丰富而自由的想象空间。同时,本文对于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的阐释,也有助于语言使用者理解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灵活性,感受语用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真正力量和魅力,对正确地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语用歧义形成的原因及其功能的尝试性研究,给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章彩云;;从视点看语用模糊、语用歧义及其语用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刘平;英汉语用歧义探微[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凌德祥;语境与语用歧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孙建华;语境与语用歧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陈光伟;英语语用歧义初探[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项成东;语用歧义再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7 周红;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8 周湘东;论英语语用歧义及其功能[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9 邬爽;;幽默中的语用歧义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10 项成东;歧义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11 胡莎;歧义的语用理解及其语用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2 李翔;;语用歧义及其修辞功能[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3 王天姣;张茂艳;;从语境的角度分析歧义的产生情况[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年02期
14 丁后银;副词“只”和“only”的语用歧义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5 刘景霞;;语用歧义及其修辞功能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6 尹莉;黄学军;;语用歧义及语用效果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17 夏玉红;;翻译实践之功能对等透视[J];林区教学;2010年02期
18 章彩云;;语用歧义、语用视点与文学文本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9 郑建新;梁文青;;英语语用歧义的美学功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0 雷珍容;;英语语境与语用歧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琛;;简析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谌金中;;论招牌语言的结构和语用价值[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品晶;;从广告英语看语言选择的语用价值[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霍晶晶;;剖析以“犀利哥”为典范的“哥”词族[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韦世林;;否定句的语形语用初探[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9 李冀宏;;英汉色彩词修辞用法赏析及互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玛琳娜·吉布拉泽;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尹蔚;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贤德;句管控下的“V成”结构及相关小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颖;适用于非母语者的英语习语整合处理法[D];复旦大学;2005年
6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崔珏;语用原理视角下的语用歧义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2 吴玉婷;汉语语用歧义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吴青;情景喜剧《六人行》中的语用歧义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宋冬梅;语用歧义的认知机制初探[D];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龙;英文广告中的语用歧义分析[D];延安大学;2010年
6 黎清群;英语岐义成因探析[D];湖南大学;2001年
7 陈兰;从语用角度看英汉歧义现象的对比与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8 姜凯月;歧义视角下的英语言语幽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郑海翠;歧义的语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10 毛艳梅;英语修辞格Pun的多角度演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2 冯丽芳;注重语言培养 丢掉“聋哑英语”[N];发展导报;2003年
3 张邱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深化比较:汉语方言学研究创新的重要途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