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含全氟环丁基新型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李思  
【摘要】:芳香族聚酰亚胺以优异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而引起广泛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高温薄膜、粘合剂和模具等领域。但是聚酰亚胺大多不溶于有机溶剂,通常都是以聚酰胺酸的形式成型,在应用处最终形成聚酰亚胺。而且这类聚合物大多具有较高的玻璃化温度(T_g),因此热塑性聚酰亚胺一般都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加工成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聚合物在微电子工业及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改进聚酰亚胺的加工成型性能最成功的方法之一是引入含氟单体。 在高新材料的发展过程中,将含氟基团引入聚合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含氟聚合物显示出了优良的热稳定性、耐氧化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优越的电绝缘性能。部分氟化的聚酰亚胺成为近来研究的一个焦点,重复单元中的含氟基团可以增强其性能。Babb及其合作者发现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制备以三氟乙烯基封端的单体。在此基础上,通过芳香族三氟乙烯基醚单体的自由基环化聚合反应,成功制备出一类新型的含全氟环丁基(PFCB)的聚合物。这类含有PFCB环的聚合物因其较低的介电常数、良好的热-氧化稳定性、优异的加工性和光学性能而受到极大的关注。 本论文以乙酰氨基苯酚为原料,经过BrCF_2CF_2Br氟烷基化、Zn催化脱卤、热环化二聚,以及水解去保护,合成了一种含全氟环丁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连才;郭宝华;曾心苗;郭建梅;李淑凤;;聚酰亚胺泡沫塑料制备与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3期
2 吕生华,吕庆莉,梁国正;聚酰亚胺树脂合成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严辉;范和平;;新型芳香二胺的合成及其聚酰亚胺的应用研究[J];绝缘材料;2007年01期
4 虞鑫海,胡志强;3,3’-二氨基二苯醚的合成及其聚酰亚胺[J];绝缘材料;2001年04期
5 郭妙才;王晓工;;一种主链含光敏基团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8年11期
6 王潇潇;谢峰;;2,2-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的合成、用途及发展前景[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05期
7 严辉;范和平;;全对位二胺的合成及其聚酰亚胺的应用研究[J];绝缘材料;2006年06期
8 李全涛;姚畅;徐祖顺;易昌凤;;共缩聚型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微波辐射合成[J];化学研究;2007年04期
9 王维;吴群绒;杨志兰;沈长虹;张爱清;韦海洋;;3,3′-二氨基查尔酮的合成[J];应用化学;2006年04期
10 王维;张爱清;乔学亮;陈建国;吴群绒;;高附着力的感光型聚酰亚胺Ⅰ.1,3-二(3-氨基苯基)-2-丙烯-1-酮的合成[J];化学试剂;2007年06期
11 李全涛;郭小丽;易昌凤;徐祖顺;;共缩聚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2 李凌,印杰,黄越,朱子康,王宗光;以脂肪二胺为单体的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6期
13 李全涛;杨小进;徐祖顺;易昌凤;;微波辐射合成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7年09期
14 王维;张爱清;邱小林;杨志兰;乔学亮;陈建国;;含氧膦结构的可溶性感光聚酰亚胺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6年03期
15 姜国民;黄丹;范崇光;陈洪霞;景晓辉;;新型聚酰亚胺单体螺旋双芴二胺的合成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6期
16 廖学明;宋志祥;佘万能;屈秀宁;刘良炎;;聚酰亚胺的合成和应用[J];粘接;2008年10期
17 孙慧媛;张晓蕾;张均;周海军;李彦涛;付美玲;;2,3,3’,4’-联苯四酸二酐的制备及其聚酰亚胺的合成[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1期
18 彭秧锡;聚酰亚胺新型材料及其应用[J];化学教育;2004年04期
19 仇武林,李灿,陆路德,汪信;聚酰亚胺的合成法[J];热固性树脂;1996年03期
20 褚庆辉,丁孟贤;主链含有β-二酮结构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J];应用化学;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连才;郭宝华;曾心苗;郭建梅;李淑凤;;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2 严辉;范和平;;1,4-双(4-氨基苯氧基)苯的合成及其聚酰亚胺在挠性覆铜板中的应用[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年会暨循环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杨进;顾宜;;甲氧基封端全芳酯侧链聚酰亚胺的合成及聚集态结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刘立柱;杨立倩;翁凌;崔巍巍;朱兴松;石慧;;聚酰亚胺/SiO_2-Al_2O_3三层复合薄膜制备工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韩文广;李耀星;;聚酰亚胺废料回收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武迪蒙;曾科;杨刚;;AB-型半晶聚酰亚胺的合成和表征[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陈建升;李仲晓;尚玉明;胡爱军;高生强;杨士勇;;短切碳纤维增强的PMR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雷勇;刘宇锋;江璐霞;傅强;;聚酰亚胺/蒙脱土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和表征研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熊义富;敬文勇;邱志聪;;聚酰亚胺抗氚辐照性能[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10 速小梅;赵慨;冯煜东;王艺;王志民;;聚酰亚胺基底高吸热型金属陶瓷复合膜理论分析[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建全;1,3-噻唑烷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2 李红喜;具有胺基稀土/苯硫酚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反应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宋欣荣;含芳环聚合物分散相微粒材料的合成、表征和电流变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4 乔澍;芳香多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刘新华;益母草碱的合成及其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商云帅;以高岭土为原料沸石分子筛的合成及其氮氧吸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晖;高压下钨、铼氮化物和复杂氢化物Li_2BeH_4的理论结构设计[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李妍;丁烯二酸糠醇酯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翠清;新型催化材料—磷化钨的合成、表征及加氢精制性能[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10 王洋;全碳C环DCK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含全氟环丁基新型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D];东华大学;2006年
2 丁丽琴;含戊二烯酮结构的光敏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3 布凤景;聚酰亚胺高反射太阳帆薄膜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群子统计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张晓霞;聚酰亚胺微球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和采用小分子致孔剂致孔的初步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建浦;新型(艹北)聚酰亚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王霖;聚酰亚胺纳滤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D];天津大学;2004年
7 赵晓博;反相非水乳液法制备聚酰亚胺微球[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吴桂龙;有机可溶性聚异酰亚胺及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汪成;含电子给——受体结构苝聚酰亚胺的合成与光电导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庞洪涛;6FDA型聚酰亚胺膜材料的合成及其气体渗透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峰;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的性能及特点[N];中国建材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秀萍 实习生 任雪瑞;双合成:百年老店的逆市扩张之道[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3 刘霞;有机分子合成有了“流水线”[N];科技日报;2010年
4 ;双合成跨越新高度[N];太原日报;2009年
5 刘霞;英用合成细胞组合出电子器件[N];科技日报;2009年
6 姜玉坤 记者 张建军;“合成班子”带出过硬部队[N];解放军报;2000年
7 张伦 提供;合成马来酸桂哌齐特[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扎木苏 通讯员 隋玉海 乌兰;合成麻黄素新工艺在赤峰诞生[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9 记者 马飞;我科学家成功合成甲流新药[N];医药经济报;2009年
10 牧夫;天然诚可贵 合成功更高[N];医药经济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