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成纤用生物降解性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的合成及结构性能研究

李发学  
【摘要】: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脂肪族聚酯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已成为可降解纺织品研发的热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因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与可控生物降解速度而受到特别青睐。然而较低的熔点(约114℃)对由其制成纤维的纺织加工带来许多制约。芳香族聚酯虽不具备生物降解性能,但却具有优良的热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因此,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办法制成既具有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能又具备芳香族聚酯的物理加工性能的聚合物成为人们关注重点。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缩聚合成方法,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丁二酸二甲酯(DMS)、1,4—丁二醇(BD)为原料,以四异丙氧基钛(TTiPO)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高分子量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PBST)共聚酯。通过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核磁共振(~1H NMR)测试,证明了所合成的聚合物为PBST共聚酯。通过计算给出了PBST共聚酯中BS、BT组分的平均序列长度及无规度,表明合成的聚合物是无规共聚物。同时,核磁共振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PBST共聚酯中BS、BT组分的实际摩尔比与合成单体投料比接近。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研究表明,PBST共聚酯的重均分子量分布在14.35~29.45万,分子量分散度大约在2.1到3.2之间。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PBST共聚酯的热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随着BT摩尔分数的增加,PBST共聚酯的熔点、热焓及结晶度等均呈先降后升趋势,当BT摩尔分数为30%时,各项参数达到最小值。同时,利用Flory方程对PBST共聚酯的熔融、结晶行为与其组成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共聚酯序列结构是无规的。广角X衍射仪(WAXD)测试结果表明,随着BT摩尔分数的增加,PBST共聚酯由PBS的单斜晶型向PBT的三斜晶型转变,PBST-30为过渡点,拥有二者的混合晶型。通过聚合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可知,PBST共聚酯的晶体均为球晶,晶核成核机理为均相成核。根据Hoffman-Weeks公式,计算出PBS的平衡熔点为117.9℃,PBST-10、-50和-70分别为105.9℃、173.0℃和192.5℃。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PBST共聚酯以10℃/min的升温速率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的热降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BST共聚酯在氮气气氛中的热降解过程只有一个失重阶段,而在空气中则出现两个失重阶段。利用Friedman方程计算了PBST共聚酯热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所有热降解动力学参数值均与共聚酯的结构组成有关。随着共聚酯中BT摩尔分数的增加,PBST共聚酯在氮气和空气中的热稳定性均得到增强,且在氮气中热稳定性强于空气中。同时利用Friedman法、Freeman—Carroll法和Chang法分别计算出PBST共聚酯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它们几乎都随升温速率的提高而增大,这表明试样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值受升温速率影响较大。通过比较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Friedman法算出的活化能数值最小,而反应级数值则最高。 利用恒温恒湿箱在60℃下,60%、70%、80%和90%的相对湿度下对PBST共聚酯进行水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PBST共聚酯的重均分子量M_w呈下降趋势;随着BT摩尔分数的增加,PBST共聚酯的M_W下降幅度先增大,而后降低,当BT摩尔分数为30mol%时,PBST共聚酯的M_W下降幅度最大。水解动力学研究发现,PBST共聚酯M_W的对数值与水解时间t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表明共聚酯的水解行为经历了一个自催化降解过程。通过分析水解实验条件发现,PBST共聚酯的水解速率随水解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二者符合幂指函数关系;而其水解速率与水解温度并没有规律性关系。DSC测试结果表明,PBST共聚酯的熔点和热焓均随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通过核磁共振研究发现,水解34天后PBST共聚酯中共聚单元的组成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在水解过程中水分子对PBST共聚酯是无组成选择性的随机链切断。 利用脂肪酶PS~(?)对PBST共聚酯进行酶解实验,并对酶解前后共聚酯的各项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BT摩尔分数的增加,PBST共聚酯的失重率逐渐减小,表明共聚酯的酶解速度降低。DSC测试结果表明,PBST共聚酯的熔点和热焓随降解时间的延续均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聚合物的降解优先发生在无定型区或聚合物大分子链发生重结晶,小角X射线散射(SAXS)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结论。根据全反射红外(ATR-FTIR)光谱,定量计算了PBST-30共聚酯降解50天后自表面2.76μm处的深度范围内有酶解反应的发生。~1H NMR研究发现,降解前后BT结构单元在PBST共聚酯中的含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表明脂肪酶PS~(?)对PBST共聚酯的降解是无组成选择性降解。通过扫描电镜(SEM)可清楚看出,降解后PBST共聚酯表面较降解前粗糙,且出现孔洞,这正是脂肪酶对共聚酯发生催化降解的结果。 为了研究PBST共聚酯的可纺性,利用5升反应釜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PBST-70共聚酯,并采用毛细管流变仪对树脂进行流变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PBST-70共聚酯的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是典型的切力变稀型非牛顿流体;随着熔体温度的上升,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下降。PBST-70熔体的流动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上升而降低,故其温度敏感性也随着剪切速率的上升而下降。当剪切速率相同时,PBST-70熔体的非牛顿指数,2与温度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随着温度的提高,n线性增大,熔体的非牛顿性减弱;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剪切的速率的增大,熔体的n单调减小,非牛顿性增强。随着温度的提高,PBST-70熔体的结构粘度指数Δη减小,但热降解增加,所以适当的纺丝温度对于熔体的可纺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分子量越大,PBST-70熔体的剪切应力σ,表观粘度η_a和Δη增大,n减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晓慧;付志峰;石艳;史君;陈颖;;直接酯化法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可生物降解共聚酯[J];石油化工;2010年11期
2 徐纪刚;陈功林;高建辉;赵庆章;;医用生物降解材料——聚乙交酯的研究[J];合成纤维;2009年04期
3 金剑,江渊,李鑫,孙琳,宋青,国凤敏;易溶解共聚酯性能的研究[J];纺织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4 邹汉涛;徐卫林;李光;江建明;;PTT-PBT共聚酯的流变性能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游革新;赵耀明;;一种新型共聚酯组成对其热性能、结晶度和特性粘度的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6 钟锦标;吕建;虞锦洪;韦春;;不饱和聚酯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及流变性能[J];塑料工业;2008年04期
7 孙玉;郑帼;;DSC法对阳离子染料可染共聚酯热性能的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08年03期
8 陈颖;邹妍;朱淑清;陈中刚;;新型共聚酯切片性能及结构的研究[J];辽宁化工;2006年09期
9 钱立军;董宇平;;含磷酰杂菲共聚酯的聚集态和热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08年08期
10 杨秀英;王晓波;李智华;;挤出热历程对聚乳酸流变性能和热性能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1 陈旭;宋歌;戴钧明;杨胜林;;联苯二甲酸共聚改性PET的合成及热性能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10年03期
12 高自宏;唐浩宇;范星河;陈小芳;周其凤;;含硅烷结构聚酯的合成及热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6年02期
13 邹汉涛;徐卫林;李光;江建明;;PET-PTT共聚酯的流变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8年01期
14 孙玉;郑帼;况成承;;醚型阳离子染料可染共聚酯流变性能的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09年03期
15 翟丽鹏;杜明;阚新征;;PETG共聚酯热性能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6年04期
16 解孝林,杨成,唐旭东,李瑞霞,吴大诚;ABA/PET液晶共聚酯酰胺的结构与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7年01期
17 喻爱芳,邹海霞,李文刚,黄象安;新型共聚酯PETG的热性能及结晶性能[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8 张艳;郭正虹;程捷;方征平;;可降解共聚酯聚(5-羟基乙酰丙酸-co-D,L-乳酸)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5期
19 黄关葆,武荣瑞;共聚酯的固相缩聚研究[J];合成纤维;1994年03期
20 方显力,戴孟卓,蒋雪璋;多组分共聚酯热性能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希明;冀棉;杨洋;范琳;杨士勇;;PMR型含氟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与性能[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张效亮;刘小云;周承俊;庄启昕;韩哲文;;主链含柔性亚甲基苯并二噁唑类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3 刘爱平;孙寒松;王永奇;刘建良;;对导电母粒流变性的研究[A];山东纺织工程学会十一届第三次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4年
4 陈蕾;胡祖明;刘兆峰;;PMIA纺丝溶液的流变性能研究[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韩常玉;孙琦;冉祥海;庄宇钢;董丽松;;过氧化物交联聚ε-己内酯热性能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震;杨慧丽;孟祥胜;高连勋;丁孟贤;;苯炔基封端的异构聚酰亚胺树脂[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7 韩英;方省众;严庆;;一种新型聚硫醚酰亚胺的可加工性和热稳定性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8 郭宝华;段久芳;徐军;;侧基长度对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共聚物的影响[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魏高富;王留阳;顾利霞;;PET-PTT共聚酯的合成及组成和热性能研究[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董颖;;PP/纳米碳管复合材料热性能研究[A];2007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发学;成纤用生物降解性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的合成及结构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2 黄关葆;线型饱和聚酯与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杜杰;生物降解性液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兰平;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直接法合成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5 徐勇;PTT及其共聚酯的合成与结晶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张萍;以乙酰丙酸衍生物为原料的新型聚酯的合成与性能[D];浙江大学;2008年
7 林海琳;海藻酸钠超强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8 牛敏;木材多元醇液化物的结构表征及缩聚反应路径[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陈思翀;可生物降解梳状PVA-g-PPDO接枝共聚物及其与聚对二氧环己酮的共混物[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晓慧;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合成新工艺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瑜芳;聚四氢呋喃引发对二氧环己酮开环聚合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辛灵敏;PBS与膦酸酯的共聚物合成与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罗佳;超声波/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挤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4 石艳彩;马来酰亚胺用于邻甲酚醛环氧树脂的固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雅重庆;酚醛树脂/蛭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在刹车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娟;共混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兆礼;高压静电纺丝制备聚酰亚胺无纺布膜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培培;碳纳米管对含磷阻燃聚酯的增强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金伟;芳香族聚砜酰胺高聚物聚合深化研究及性能表征[D];东华大学;2007年
10 方显力;多组分共聚酯结构与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连琪 编译;水涨船高[N];中国包装报;2006年
2 记者 冯卫东;美科学家制成聚合物纳米纤维反应器[N];科技日报;2009年
3 李莉;聚合物扩能工程平稳运行[N];黑龙江日报;2010年
4 赵俐;纤维脊梁上的创新[N];中国纺织报;2007年
5 周祺 译;黏土艺术:让设计随性而为[N];中国黄金报;2006年
6 通讯员 高俊敏;105%负荷保聚合物扩能[N];大庆日报;2010年
7 任秋凌;五角大楼开发第4种能量源[N];中国国防报;2007年
8 陈乐怡;聚合物新技术规模化应用成热潮[N];中国化工报;2006年
9 田丽君;巴斯夫又完成两大业务收购[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0 顾永强;水射流技术进入聚驱领域[N];中国石化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