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与表征
【摘要】: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类响应性微凝胶胶粒因在药物控制释放、生物物质分离和光子晶体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人们关注。制备流体力学直径(D_H)小、单分散性好、稳定性高、表面无污染等特征的微凝胶成为这一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变交联剂种类、加料方式和聚合方法,以及引入疏水性单体改性等途径以制备小粒径、单分散性良好的、新型的具有温度响应性能的PNIPAM类微凝胶;系统地研究了所得微凝胶的结构形态、单分散性和相转变行为;同时将微凝胶作为添加剂用于制备具有快速响应性和高力学性能的水凝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作为化学交联剂,丙烯酸叔丁酯(tBA)为功能性单体,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SFEP)合成出具有温敏性的poly(NIPAM-co-tBA)微凝胶,详细地研究了MBA和tBA含量对PNIPAM微凝胶结构形态和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的影响。结果表明,poly(NIPAM/MBA)和poly(NIPAM-co-tBA)微凝胶粒径单分散性好,表面无污染,水中分散稳定性高,在33℃左右发生体积相转变。当MBA/NIPAM的摩尔比从5.65%增加至22.58%,微凝胶的粒径先下降后升高,VPTT略有增加,相变温度范围变宽。当tBA/NIAPM的摩尔比从12.90%增加至38.71%,胶粒呈有序排列,可形成胶态晶体;VPTT从33℃下降到18℃,范围变宽;消溶胀度从23下降至12,D_H在800~200nm。
2.采用锂蒙脱石(Hectorite)作为物理交联剂,疏水性单体tBA作为第二共聚单体,由SFEP方法制备了poly(NIPAM/Clay/tBA)微凝胶。结果表明,剥离的锂蒙脱石片层作为交联剂,是以氢键、离子键或配位键与polyNIPAM分子链作用,交联点分布均匀,且交联效率高;所得微凝胶分散液经离心后呈淡蓝色,D_H在150~360nm,VPTT范围窄化;当Hectorite/NIPAM的重量比从7%增加至28%时,poly(NIPAM/clay)微凝胶的VPTT基本维持在32℃,但温度敏感性下降,D_H先下降后增加,消溶胀率先增加后下降;随tBA含量的增加,poly(NIPAM/tBA/clay)微凝胶的单分散性增加,温度敏感性降低,D_H先下降后增加,VPTT逐渐下降。
3.采用半间歇无皂乳液聚合方法(SB-SFEP)制备得到低D_H的PNIPAM和poly(NIPAM-co-AAc)微凝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间歇法(batch method)制备的微凝胶,由SB-SFEP制备的微凝胶透明度高、相转变温度范围窄,但单分散性差;调节滴加速率可制得不同粒径大小的微凝胶;所得poly(NIPAM-co-AAc)微凝胶的D_H为60~230nm,且随AAc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其羧基主要分布在胶粒内部,AAc的加入提高了微凝胶的VPTT,但温敏性下降;而采用间歇法制备的核壳型poly(NIPAM-co-AAc)微凝胶的羧基主要分布在胶粒外部,D_H值在350~1700nm范围,且随AA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溶液pH值的增加,微凝胶的D_H先增加后略有下降,随温度的升高,D_H下降。
4.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温敏性的PNIPAM微凝胶。结果表明,纯化后的PNIPAM微凝胶分散液的VPTT仍在32℃左右,但D_H显著下降,在180~308nm之间,随温度增加而下降;胶粒的单分散性增加,粒子间排列紧密,有相互聚集的趋势。
5.分别以半间歇法制备的PNIPAM和poly(NIPAM-co-AAc)微凝胶为添加剂,制备了具有快速响应性和较佳力学性能的poly(NIPAM/MBA)和poly(NIPAM/Clay)水凝胶。结果表明,化学交联水凝胶的响应速率有很大提高,物理交联水凝胶的力学性能明显改善,而两者的VPTT仍维持在33℃左右。微凝胶的加入使得MBA交联水凝胶网络的孔径增加,数目减少,具有更小粒径poly(NIPAM-co-AAc)微凝胶的加入相比于PNIPAM微凝胶改善效果明显;微凝胶的D_H越小,离子性基团越多,溶胀度越高;加入微凝胶胶粒后的PNIPAM水凝胶在温度刺激下显示出良好的溶胀-消溶胀的可逆性;微凝胶的加入可以提高poly(NIPAM/Clay)水凝胶的拉伸强度。
|
|
|
|
1 |
张静;;反应性微凝胶分散液的流变性能[J];化学工程;2008年06期 |
2 |
胡炜;夏慧芸;张颖;房喻;;高分子微凝胶控制合成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9年03期 |
3 |
王红岩;周铭;;微凝胶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J];上海涂料;2009年10期 |
4 |
柴仕淦;张金枝;皮蒙唯;杨婷婷;袁建军;程时远;;阳离子化热响应微凝胶的合成及在二氧化硅矿化中的应用[J];高分子学报;2010年02期 |
5 |
吴璧耀;聚合物微凝胶的合成及其应用[J];现代化工;1995年04期 |
6 |
周楠,周儒领,严晓虎,王治流,程鎔时;高分子单链微凝胶的合成与性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7 |
杨成;马宗斌;骆惠;刘晓亚;陈明清;熊万斌;姚伯龙;倪忠斌;;高浓度丙烯酸酯类微凝胶分散液的制备及性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年07期 |
8 |
刘永庆;胡正水;古国华;;含羟基反应性微凝胶的制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9 |
凌建雄;胡志标;夏必来;洪昕林;张高勇;;纳米尺寸聚合物微凝胶的结构表征与调控[J];涂料工业;2007年03期 |
10 |
关英;罗巧芳;张拥军;;核壳结构葡萄糖敏感微凝胶的制备[J];高分子学报;2010年03期 |
11 |
马晓梅,朱路,席靖宇,赵喜安,唐小真;含功能性羟基的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5年02期 |
12 |
顾婷;查刘生;;相转变温度范围窄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敏性微凝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年03期 |
13 |
周琪;徐玉福;何红波;姚日生;邓胜松;何葆芳;;多糖类微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4 |
刘维俊;黄永民;彭昌军;刘洪来;;多重响应壳聚糖微凝胶的制备及溶胀性[J];化工学报;2009年08期 |
15 |
罗巧芳;关英;张拥军;;铅离子敏感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微凝胶的制备[J];高分子学报;2010年06期 |
16 |
张凌飞;安媛媛;易昌凤;徐祖顺;;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含氟温敏型微凝胶[J];胶体与聚合物;2011年02期 |
17 |
李艳红;马晓梅;Mitch Winnik;;双功能化、双重响应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基微凝胶的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年04期 |
18 |
刘仁;安丰磊;张胜文;沙漠;刘晓亚;;辐照法制备光敏性微凝胶的研究[J];涂料工业;2012年10期 |
19 |
陈鹏;岳瑞丽;梁兵;;含自由氨基酸侧链的温敏性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学报;2014年07期 |
20 |
袁才登,王艳君,许涌深,刘德华,柴艳娟,曹同玉;不饱和聚酯/苯乙烯无皂乳液共聚合与聚合物微凝胶[J];热固性树脂;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