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植物红海榄系列化学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
红树植物(Mangrove plants)是热带、亚热带红树林区特有的潮间带高等木本植物,也是世界上珍稀濒危的植物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而且还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目前国内外对红树林的研究主要围绕在生态学、生态生理学、植物分类学、群落分布等方面,而有关某种红树植物的化学组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相对零散。由于红树植物化学组分的构成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为了揭示红树植物化学组成规律,进一步研究红树植物自身代谢产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良好的海岸生态环境以及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红树植物资源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在广东湛江分布较广的代表性红树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 Griff.)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交叉学科手段,较系统地分析测定了红海榄基本化学成分(水分、灰分、酸不溶物、S、粗蛋白、粗脂肪)、微量元素、蛋白氨基酸、水解氨基酸梅拉德反应产物、挥发油、脂肪酸、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等系列化学组分的构成和含量,并研究了其黄酮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抗肿瘤活性和枯萎叶中镰刀菌酸毒素与Cu~(2+)配合物的结构及其抗肿瘤活性。
本文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
1.对红树植物红海榄叶的基本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测得各基本化学成分的含量分别为:水分(69.18%)、灰分(3.04%)、酸不溶物(0.094%)、S(以SO_4~(2-)计)(0.052%)、粗蛋白(7.91%)和粗脂肪(7.41%)。红海榄各基本化学成分与陆生植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红海榄叶和果实的13种微量元素(Al、As、Ba、Cd、Cr、Cu、Fe、Mn、Ni、Pb、Sr、Ti、Zn)进行了含量测定。其中Zn、Fe、Cu在红海榄叶中含量较高,Zn、Fe、Cr在红海榄果实中含量较高。发现锌在两者所测得的微量元素中含量均最高,叶中达183.0mg/kg,果实中达218.4mg/kg。两者含锌量均远高于常见陆生粮油作物。
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了红海榄叶中含有17种蛋白氨基酸,其总含量为10.7g/k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有7种(Thr、Val、Met、Ile、Leu、Phe、Lys),占所含蛋白氨基酸总量的25.75%;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天门冬氨酸,达2.69g/kg。采用离子交换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法(HPIC-IPAD)测得红海榄果实中含有14种氨基酸,其总含量为149g/kg,其中6种为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15%,8种为非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36.56g/kg、34.42g/kg、22.33g/kg、15.47g/kg。
4.将红海榄叶经水解所得混合氨基酸分别与葡萄糖和蔗糖在105~108℃下反应6h,得梅拉德反应产物。用乙醚为溶剂萃取出产物中的醚溶性成分,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醚溶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各鉴定出9种化合物。两种组分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产物都有致香物质存在。表明非还原性蔗糖也可以发生梅拉德反应。
5.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海榄叶和果实挥发油,再利用GC-MS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从红海榄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0种化合物,鉴定出31种,占挥发油含量的83.62%,其中含量最高的是BHT。4-羟基-2-甲基苯甲酸甲酯、四十一醇、2,6,10,15,19,23-六甲基二十四烷首次在该植物叶中发现。从红海榄果实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9种化合物,鉴定出29种,其中3-甲氧基-1,2-丙二醇含量最高,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26.39%。其中N-N'-二苯甲酰氧基庚二酰氨、2,3-二氢苯并呋喃、一氢咪唑-2-甲醛、榄香素、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醇、2,8-二甲基-4,6-壬二酮等首次在该植物果实中发现。
6.利用索氏提取法对红海榄叶和果实中的脂肪酸进行提取,得率分别为3.272%和2.530%。甲酯化后利用GC-MS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从红海榄叶中鉴定出12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提取物总量的84.95%,其中主要包括十六酸(棕榈酸)(40.49%),9-十八碳烯酸(油酸)(17.24%)和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11.14%)等;从红海榄果实中鉴定出8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亚油酸的含量较高,分别占脂肪酸提取物总量的7.59%、4.25%、3.22%。叶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和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含量均远高于果实,但UFA与SFA的比值叶低于果实。并首次发现在果实中存在8,11,14-二十碳三烯酸。
7.从红海榄叶中提取出多糖,多糖的得率为2%。用溴化钾压片法进行红外光谱测试,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红海榄多糖具有杂多糖的特征;再通过完全酸水解、糖腈乙酸酯衍生化以及GC-MS分析,得出此多糖由赤藓糖、D-阿拉伯糖以及葡萄糖组成。结果表明红海榄多糖属杂多糖。
8.采用醇提法提取红海榄叶中的黄酮,所得黄酮粗提物分离纯化得针状晶体,通过理化性质及UV、IR、MS、元素分析等综合分析鉴定,证实该晶体为芦丁,其分子式为C_(27)H_(30)O_(16),分子量为610.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红海榄叶黄酮粗提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为58.29%。
9.采用平板打孔扩散法研究了红海榄叶黄酮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黄瓜枯萎病菌(F.f sp Cucumerinum)、富贵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八种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红海榄叶黄酮提取液对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香蕉枯萎菌和香蕉炭疽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对富贵竹炭疽菌、立枯丝核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弱的抑制效果,而对黄瓜枯萎病菌和黑曲霉无明显的抑菌效果。采用打孔法测定了红海榄黄酮提取液对抑菌效果较好的大肠杆菌、香蕉枯萎菌和香蕉炭疽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红海榄黄酮提取液对香蕉枯萎菌和香蕉炭疽菌的MIC较小。
10.为了对红海榄黄酮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以人肝癌细胞NCI-H460为对象,采用MTT法做了红海榄黄酮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红海榄黄酮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NCI-H460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11.从红海榄枯萎叶的镰刀菌酸粗提物中,采用“单晶诱导法”,用Cu~(2+)诱导镰刀菌酸与铜离子配位形成单晶体,再利用X-单晶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Cu(C_(10)H_(12)NO_2)_2,其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晶胞参数为a=5.50520(10)(?),b=8.0683(3)(?),c=11.3008(5)(?),α=70.338(3)°,β=89.399(2)°,γ=78.7060(10)°。V=462.70(3)(?)~3,Z=1,M_r=419.95,D_x=1.507mg·m~(-3),μ=1.020mm~(-1),F(000)=219,最终R=0.040,wR=0.107。证实了该配合物的配体是镰刀菌酸(C_(10)H_(13)NO_2)。从而确定了枯萎叶中含有镰刀菌酸。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首次发现镰刀菌酸铜配合物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
|
|
|
1 |
周宏晖;;桂枝茯苓方的药剂学研究[J];中成药;1989年11期 |
2 |
冯敬群;王喆;赵高潮;;草豆蔻炮制的初步研究[J];中成药;1990年10期 |
3 |
覃亮;鲁湘鄂;刘艳清;;红树植物红海榄中多糖的提取及其组成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6期 |
4 |
宋文东;范润珍;奚旦立;;红树植物红海榄叶化学组成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4期 |
5 |
王友绍,何磊,王清吉,张偲;药用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04年02期 |
6 |
杨维;夏杏洲;韩维栋;谌素华;王维民;;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
7 |
韩秀丽;林贞健;陶洪文;刘培培;王乂;朱伟明;;红海榄共生真菌Penicillium sp.HK13-8细胞毒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09年05期 |
8 |
梁成钦;龚受基;周先丽;徐庆;苏小建;朱秋燕;;红海榄化学成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02期 |
9 |
杨旭红;李怀标;陈虹;李萍;叶波平;;红海榄叶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活性[J];药学学报;2008年09期 |
10 |
王娟;王辂;常敏;何仁发;张庆华;叶波平;;红海榄内生真菌AGR12及其抑菌活性代谢产物[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年02期 |
11 |
张庆华;田峰;李谦;常敏;李明月;叶波平;;红海榄内生真菌BGD22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24期 |
12 |
吴军,李庆欣,黄建设,龙丽娟,张偲;药用红树植物老鼠簕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3年02期 |
13 |
孙海燕;龙丽娟;吴军;;红树植物玉蕊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6年07期 |
14 |
叶舜华,吕源明,宋健,祁萍萍;柴油机排出颗粒物的分散度及其化学组分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5年03期 |
15 |
陈桂珠,刘亚云;利用红树植物修复多氯联苯可行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
16 |
张炎,邓志威,高天翔,付宏征,林文翰;中国红树植物角果木的化学成分[J];药学学报;2005年10期 |
17 |
李想;姚燕华;孙光芝;邓志威;林文翰;;红树植物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中一个生物碱的分离与结构表征[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年01期 |
18 |
康凯;王长云;王斌贵;李国强;;大型海藻孔石莼化学组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3期 |
19 |
戴好富;梅文莉;洪葵;曾艳波;庄令;;海南16种红树植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J];中国海洋药物;2005年06期 |
20 |
曾小龙;廖新梅;;姬松茸多糖化学组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