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张晓红  
【摘要】: 自1997年以来,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年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给社会发展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政府多次出台政策试图缓解或解决这一矛盾,但收效甚微。其集中表现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我国告别电力短缺进入了一个电力相对富余的阶段。2000年以来电力需求走出低谷,用电量连续四年快速增长,严重缺电的局面再度出现。2004年我国拉限电省份有24个,全国电力缺口超过3100万千瓦。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统计,至2007年初全国违规开工项目总计达1.25亿千瓦,很大程度上又出现了电力建设的盲目无序局面。电力供需存在地区差别,电网结构薄弱,调峰能力不足,电力产业内部结构不平衡,这一切都远不能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事实上,政府对电力产业的规制政策频繁多变,始终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既反映了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矛盾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目前的政策制定未能准确把握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矛盾的本质特性。其深层次原因则是,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矛盾的背后蕴含着许多深刻的理论问题,而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规制理论都无法提供现成的成果,可直接应用于两者纵向关系及相应的经济规制的研究。在这一意义上,理论与现实存在脱节。 本文认为,要给出解决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矛盾的有效方案,就必须准确把握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性以及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主要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相关理论的不足与局限性,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和五章,主要对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分析和评价。首先将电力产业从国民经济系统中分离出来做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对电力产业——国民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采用1996-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力相关数据对全国电力供给和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对1987-2006年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法建立模型预测2008年到2012年各指标数据,并计算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的协调发展情况。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章,在前面电力产业—国民经济系统协调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对如何促进电力产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第四部分是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存在的问题以及为研究方向等,从而使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针对性。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有研究主要直接采用一般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在回归分析前未检验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因果关系,这属于方法应用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序列平稳性分析、两序列的协整性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应用我国1996-2006的相关数据对国民经济和电力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检验。 其次,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但未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并且现有研究无法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哪些因素对电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及电力产业中的哪些因素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对国民经济增长与电力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由于至今尚没有一个得到一致认可的协调度模型,故采用三种模型,主要包括熵变方程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与电力产业协调发展进行评价。 再次,在对1987-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后,采用灰色预测法对2008年到2012年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各指标数据进行了预测,然后对两者的协调关系进行了预测。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要真正实现长期目标,归根结底需要构造坚实的产业链微观基础,这就要从基于厂商激励的电力产业安排上寻求解决之道。政府应该对电力产业采取鼓励纵向联合的基本政策,并首先以政府能源管理机构的合并为突破口。此外,考虑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性,政府还必须从能源战略整体布局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宽欣;;论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战略抉择[J];商场现代化;2006年17期
2 魏建国;胡艳平;;组建我国电力产业投资基金的探索[J];水利发展研究;2006年11期
3 李泓泽;郭森;王宝;;基于MREC灰色模型的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趋势预测和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乔欢欢;梁万华;;浅析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期
5 张晓春,于然;世界电力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电力产业自然垄断、竞争和管制的重要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5年02期
6 张锐,李华;中国电力产业激励性价格规制的比较分析与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5期
7 王宁宁;;电力产业价格管制模型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20期
8 谈传生;;基于政府管制的我国电力产业价格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14期
9 谭忠富;侯建朝;;电价设计与电力产业节能的关系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侯建朝;谭忠富;王绵斌;;我国电力产业能效指标的国际对比[J];中国电力;2007年09期
11 杨凤;;电力产业的监管需求及其演变[J];经济纵横;2008年10期
12 麻元元;;拓展西部电力产业投融资渠道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3 韩绪望;;中国电力产业自然垄断特性与公用性分析[J];才智;2009年08期
14 李菁;李万明;;基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新疆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15 张振;谭忠富;胡庆辉;;中国电力产业能效分析及节能减排途径[J];电力学报;2010年05期
16 于良春,杜琼;中国电力均衡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7期
17 ;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年15期
18 钟芬芳;;浅谈电网企业项目招标管理[J];科技传播;2010年03期
19 敖慧;敖熠;;我国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0 艾华;袁玎;;我国电力产业管制制度演进综述[J];商业时代;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德;;我国热区农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陈荣;;关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3 何晓艺;;贵州城乡协调发展浅析[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劲松;;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协调发展[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建敏;马晓萱;;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从空间的角度进行透视[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潘定才;叶复萌;黄卫华;;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0)[C];2010年
8 袁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文华;何星;韩崇昭;万百五;;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决策支持的研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10 刘盍松;马士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红;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2 杨淑云;中国电力产业行政垄断及其效率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于彬;中俄电力产业政府规制改革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王顺;促进新能源电力产业投资的理论应用和政策导向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付强;制度、增长机制与电力产业竞争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陈磊;电力产业管制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菲菲;中国电力产业监管中规制合谋及其防范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2012年
8 李莉;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机制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含春;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湘蓉;电力产业政府管制体制变迁及改革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夏斌;中国电力产业:规制与竞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王后根;中国电力产业规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4 高伟;我国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与监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惠君;中国电力产业的投融资选择[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旭;我国电力产业政府价格管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许庆;中国电力产业市场化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赵寒娇;关于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9 田江新;中国电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牛晓牧;我国电力产业政府进入管制理论与实践[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骆英辉 成红涛;华电香港公司与中非发展基金携手开拓非洲电力产业[N];中国电力报;2009年
2 记者 林阿玲;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电力产业[N];闽西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杨丽英 张春亮;电力产业发展搭建钢材消费平台[N];中国冶金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韦夏怡;金色的电力产业[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陆峰;优势对接加快发展江苏电力产业[N];新华日报;2009年
6 胡佩霞 实习生 韩荔;深圳电力产业面临机遇[N];深圳商报;2004年
7 郭宏颖;沈阳电力产业园奠基[N];沈阳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杨峻发;托克逊借优势资源做强电力产业[N];吐鲁番日报(汉);2010年
9 本报记者 周军;神华“落子”四川电力产业[N];中国冶金报;2011年
10 贺 恭;电力发展需要配套的政策和环境[N];中国企业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