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冷库制冷系统流程与运行参数优化

宋怡梦  
【摘要】:能源紧缺是长期性的国际问题,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对冷库制冷系统的研究,对其流程以及运行参数进行优化,挖掘制冷系统的节能潜力,对节能降耗,减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比较了典型制冷循环单级或双级压缩的特性。同时,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对采用单级压缩还是双级压缩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通过对厦门地区典型冷库制冷系统实地调研,采集历年制冷系统运行数据。本文以商业冷冻公司蒸发温度为-30℃的制冷系统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该制冷系统的运行记录数据量大,实际记录有一些缺损等现象,总结出数据筛选和处理的方法。利用粗集理论分析气象参数和压缩机各性能参数对压缩机能耗的影响。根据采集的压缩机实际运行参数,计算得到理论制冷系数和实际制冷系数,接着分析了运行参数和气象参数对制冷系统COP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在压缩比小于8(4.39压缩比6.23)的工况下,与单级压缩制冷比较,采用双级压缩时理论循环制冷系数提高了4.16%~7.08%。在压缩比大于8(8.15压缩比10.19)的工况下,采用双级压缩时理论制冷系数比单级提高了9.01%~10.85%,排气温度可降低33°C~44°C。 (2)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在蒸发温度为-15°C、冷凝温度为35°C(压缩比小于8)工况下,由于采用双级压缩节能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在低压缩比下人们可以考虑采用双级压缩的方案。在蒸发温度为-28°C、冷凝温度为35°C(压缩比大于8)的工况下,压缩机满负荷运行,双级压缩比单级压缩实际节能率可达37.7%,并且采用双级压缩压缩机的投资少。因此,高压缩比时不应该采用单级压缩。 (3)对采集的历年制冷系统运行记录进行筛选与整理,得出最佳数据筛选规律,具体规律如下:a)仅挑选完整的数据组录入,对于缺损的数据组,没有录入;b)由于6#和7#压缩机型号相同,并且交替运行供新冷藏库使用,故将这两个压缩机的运行参数合并处理,处理时各性能参数取平均值;c)对采集的历史数据,比较当天前后记录的数据,剔除明显误差的数据;d)采用历年(2002-2007年)同期数据的比对方法,并且辅以工作日记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来剔除可疑的误差数据;e)忽略管道阻力损失,高压级排气压力近似当作冷凝压力,低压级吸气压力近似当作蒸发压力。 (4)利用粗集理论分析气象参数和压缩机各性能参数对压缩机能耗的影响,得到最佳约简属性集{干球温度,湿球温度,低压吸压,低压排压,高压排压,油温},将属性由原先的14组,约简到6组,为制冷系统能耗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 (5)对于典型的制冷系统的COP随着中间温度变化比较平缓,当中间温度上下变化5℃时,实际COP的变化为2.67%;制冷系统的COP随着低压级吸气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当低压级的吸气压力处在0.15~0.20MPa时,其实际COP和理论COP的变化均超过了20%;制冷系统的COP随着高压级排气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当高压级的排气压力处在0.80~1.20MPa时,制冷系统的理论COP变化为21.7%,其实际COP的变化为5.40%。低压级的吸气压力和高压级的排气压力必须严格控制,尽量提高压缩机的低压级吸气压力,降低高压级的排气压力,从而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 (6)制冷系统的COP不仅随着干球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也随着湿球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保证产品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制冷系统的夜间运行时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利于电网的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生产效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志强;GE压缩机技术凝遏石化设备管理高层目光——GE能源集团油气公司压缩机技术交流会纪实[J];通用机械;2004年08期
2 ;第六届《压缩机技术》杂志编委会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J];压缩机技术;2008年06期
3 ;1983年度《压缩机技术》总录目[J];压缩机技术;1983年04期
4 ;《压缩机技术》1990年度总索引(第1-6期)[J];压缩机技术;1990年06期
5 陈俊杰;压缩机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无锡召开[J];压缩机技术;1991年04期
6 王作函;;借上海世博:博客压缩机中国发展提速[J];商用汽车;2009年12期
7 ;1986年度《压缩机技术》总目录[J];压缩机技术;1986年04期
8 ;1982年度《压缩机技术》总目录[J];压缩机技术;1982年04期
9 ;《压缩机技术》1991年度总目次(第1-6期)[J];压缩机技术;1991年06期
10 ;2001年度《压缩机技术》总目次[J];压缩机技术;2001年06期
11 东禾;;谷轮:挑战自我 挑战世界[J];电器制造商;2001年02期
12 ;《压缩机技术》1973年总目录[J];压缩机技术;1973年04期
13 ;1979年度《压缩机技术》总目录[J];压缩机技术;1979年04期
14 ;1980年度《压缩机技术》总目录[J];压缩机技术;1980年04期
15 邱明杰;;国际技术前沿 通机行业盛会 记第二届国际压缩机、风机高峰论坛[J];通用机械;2007年01期
16 ;《压缩机技术》1974年总目录[J];压缩机技术;1974年04期
17 ;1990-1991年度《压缩机技术》杂志报道重点[J];压缩机技术;1989年06期
18 李缦;曾江;;国际化交流平台 本年度品牌盛会——记第二届国际压缩机、风机高峰论坛[J];通用机械;2006年12期
19 ;1984年度《压缩机技术》总目录[J];压缩机技术;1984年04期
20 ;《压缩机技术》1992年度总索引(第1-6期)[J];压缩机技术;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涛;;新型集成式压缩机技术[A];2011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1年
2 邵渊;周兴禧;任海刚;;单级压缩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研究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莹;张吉恒;孙颖;吴邦喜;王起霄;;新型多级冷凝过滤分离装置的设计及性能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裕庆;张华;;混合工质单级压缩回热制冷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连生;赵远扬;杨启超;王智忠;束鹏程;;制冷与空调压缩机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其烈;;某CNG压缩机点评商榷[A];'99四川CNG/NGV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马麟;申江;孙欢;;数码涡旋与变频涡旋空调系统性能比较[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永洪;郑学林;卢士勋;;浅谈数码涡旋技术在空调系统节能中的应用[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伟;;浅谈数码变容技术[A];2006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格力杯”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宁宪宁;;无油涡旋真空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A];上海市真空学会成立20周年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振涛;两级压缩高温热泵干燥木材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刘兴旺;提高变频涡旋压缩机压缩性能的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姜云涛;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及两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金海军;车用空压机性能快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怡梦;冷库制冷系统流程与运行参数优化[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旭;铣削式厚壁型压缩机切割机床的创新设计[D];天津大学;2010年
3 魏君泰;空调压缩机降噪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田明航;一种新型CO_2压缩机结构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曹贞文;电器公司蜗轮压缩机研发项目经济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卢维国;单级压缩自动复叠制冷系统在速冻中的应用与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年
7 路少中;大型空压机防喘振控制系统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8 唐萌;平动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理论和仿真分析[D];广西大学;2011年
9 赵博;水蒸气再压缩热泵系统的性能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10 常磊;往复氢气压缩机管系振动原因分析及结构改进[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李芳 张扬;在南京打造世界压缩机研发中心[N];南京日报;2011年
2 牛溪;格力电器凌达压缩机获认高新企业[N];证券时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黄俐;压缩机:技术应力争上游[N];中国电子报;2011年
4 谢荣;春兰5HP涡旋压缩机技术获突破[N];消费日报;2007年
5 记者 甄俊华 通讯员 徐玉玺 刘军;管道局召开天然气离心式压缩机技术交流会[N];石油管道报;2006年
6 王廷俊;压缩机:向大型节能高可靠性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记者 王薇薇;德尔福进一步扩大在华业务[N];经济日报;2007年
8 宗宝泉;我自主研发成功单螺杆压缩机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9 王杨二;TCL空调加速国际航线[N];中国质量报;2008年
10 刘军 汪生月;压缩机技术服务结硕果[N];石油管道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