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基氯化锡对三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摘要】: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锡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塑料热稳定剂、木材防腐剂、防腐涂料、农药和杀螺贝剂等方面,也曾用于化学消毒剂和杀菌灭虫剂,与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特别是随着工业有机锡塑料及二手塑料再加工的迅速发展,TMT随生产废水、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已在海洋、江河、水库、地下水、水生生物机体内等广泛存在。TMT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亲脂性,极易通过消化和皮肤黏膜进入机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并在体内富集,因此极有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潜在危害。然而目前对TMT的水生态毒性研究较少,正确了解TMT的水生生物毒性毒理效应及其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水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三个营养级上的代表生物,即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为试验生物,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TMT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如下:
1.TMT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相关关系。在整个生长试验过程中,0.1、0.38和1.14 mg/L处理下蛋白核小球藻虽然生长受到抑制但仍然在缓慢生长;5.31和20 mg/L处理细胞数目没有增长,表现为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试验开始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就下降直至实验液逐渐透明,镜下观察藻细胞分解,大量藻细胞死亡。TMT浓度与叶绿素a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藻体内叶绿素a含量增长速度减慢,其变化趋势与藻细胞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TMT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 h-EC_(50)为0.46 mg/L,属于极高毒物质。
2.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和TMT浓度的增加,大型溞的死亡率和抑制率逐渐增加。TMT浓度为0.05 mg/L时,48 h对大型溞活动产生部分抑制,但无死亡现象;TMT浓度为0.185 mg/L时,24 h大型溞的死亡率为60%,抑制率为80%,48h大型溞的死亡率已升到100%。TMT对大型溞的24 h和48 h半数影响浓度LC_(50)分别为:0.15和0.087 mg/L,TMT对大型溞的毒性属极高毒性。
3.TMT对斑马鱼的96 h-LC_(50)值为2.35 mg/L,TMT对斑马鱼的毒性属高毒。TMT对斑马鱼鳃Na~+,K~+-ATPas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TMT浓度≥0.78 mg/L时,酶活性被完全抑制,抑制率32%;当TMT浓度为0.39 mg/L时,酶活性先表现为抑制,24 h后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趋势。TMT对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表现为抑制,暴露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抑制增强,由于鱼脑AchE的高波动性,试验中只有最高浓度(1.17 mg/L)组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TMT对斑马鱼肌肉SOD活性总体表现为先激活后下降趋势,TMT浓度越高酶活性激活越快,下降也越快,其中0.39、0.78和1.17 mg/L组活性分别在48 h、24 h和12 h激活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组的153%、145%和153%。以上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属于高毒。斑马鱼鳃Na~+,K~+-ATPase是三甲基氯化锡的作用标靶,可以作为TMT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
4.TMT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较强的毒性效应,可导致胚胎孵化率显著下降,畸形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TMT浓度≥0.5 mg/L,96 h的孵化率﹤50%,畸形率35%,死亡率25%。表明TMT对鱼类发育存在威胁。
5.根据TMT对藻类、溞类和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EC_(50)和LC_(50)),在评价因子为1000的条件下,采用商值法对TMT的生态影响进行风险评价,得出0.087μg/L作为TMT对水生生物的无影响浓度。
|
|
|
|
1 |
刘红玲;杨本晓;于红霞;刘蓓蓓;;苯酚及其氯代物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和微观机理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年01期 |
2 |
孙敬艳,黄丽萍,乔显亮,杨希川,陈景文;1,8-二羟基蒽醌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
3 |
刘向东,王清印,李永祺,唐学玺;有机磷农药和多环芳烃对太平洋牡蛎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00年06期 |
4 |
聂湘平;王翔;李凯彬;吴淑勤;;三氯异氰尿酸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毒性及其抗氧化酶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8年05期 |
5 |
金小伟;查金苗;许宜平;王子健;;3种氯酚类化合物对河蚬的毒性和氧化应激[J];生态毒理学报;2009年06期 |
6 |
章尼娜;黄树辉;艾为明;;微囊藻毒素对鱼类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2期 |
7 |
苏秀榕,刘照彬,迟庆宏,PaulK.Chien;从扁藻超微结构变化研究CuZnSeCd离子毒性效应[J];水产科学;2000年01期 |
8 |
陈剑虹,曾光明,莫建炎;汞对有效微生物的毒性效应[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年01期 |
9 |
安鑫龙;周启星;;有毒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与自由基反应[J];生物学通报;2006年02期 |
10 |
孟冠敏;徐立红;;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效应与蛋白磷酸酶2A[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0年01期 |
11 |
施时迪;白义;马勇军;;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4期 |
12 |
吴月娥;韦肖杭;张敏;姚习忠;张晓琴;;黄磷对鲤鱼鲫鱼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J];生态科学;1992年02期 |
13 |
王晶;周启星;张倩茹;张颖;;沙蚕暴露于石油烃、Cu~(2+)和Cd~(2+)毒性效应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响应[J];环境科学;2007年08期 |
14 |
郑晓晶;张育辉;;壬基酚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J];生态学杂志;2008年08期 |
15 |
王吉昌;刘鹏;赵文阁;邓立勋;林繁;司高扬;代常海;;硝基苯对黑龙江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4期 |
16 |
刘文霞;郭华武;孟祥远;李博;张军;;汞与丁草胺对油麦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
17 |
张琼;伍琴;高香玉;孔志明;李梅;;二溴联苯醚对纤细裸藻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
18 |
杨晓静;陈灏;闫海;秦波;;纳米二氧化钛和单壁碳纳米管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抑制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1期 |
19 |
王艳萍;洪琴;郭凯;池霞;郭锡熔;童梅玲;;多氯联苯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
20 |
徐纪芸;潘奕陶;池振新;王宁;;汞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毒性效应[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