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胺对黑褐新糠虾和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及部分免疫机能的影响
【摘要】:糠虾类是一种对环境污染物比较敏感的毒性试验生物,在沿海水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我国沿海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和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分布比较广泛。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隶属于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亚目(Reptanti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动物之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野杂鱼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饲料行业。若野杂鱼或饲料中的鱼粉原料储存不当会腐败产生大量生物胺,可能会危害水域生态系统以及水产动物的健康。组胺是生物胺的一种,目前有关其对水产动物的影响还没有明确的看法,对其影响机理也未见有报道。因此,本实验以黑褐新糠虾和中华绒螯蟹作为试验对象,从胚胎发育、幼体生长和成体养殖三个视角,探究组胺对黑褐新糠虾胚胎发育、中华绒螯蟹仔蟹生长、发育和中华绒螯蟹成体部分免疫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期望能以糠虾作为模式生物来监测生物胺的毒性,并以组胺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及部分免疫指标影响的结果作为指导实际养殖生产的理论资料。
本实验通过对黑褐新糠虾胚胎采用组胺药浴,观察胚胎各期的变态率、持续时间以及孵化率;对中华绒螯蟹仔蟹饲喂添加不同浓度的组胺饲料,分析了相关的生长指标(死亡率、增重率及蜕壳情况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组胺在仔蟹体内积累情况及其与其它生物胺的关系,为从营养生理学的角度入手初步探索组胺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饲喂配合饲料和不同高温储存时间的野杂鱼,测定了存活率、肝胰腺指数(HSI)及部分免疫学指标,比较分析了配合饲料和不同高温储存时间的野杂鱼对中华绒螯蟹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资料。研究结果如下:
1.组胺对黑褐新糠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本实验以黑褐新糠虾为研究对象,取初始阶段为无节幼体的胚胎,浸泡于组胺浓度为0(对照),5,10和15 mg/L的培养液中,对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和眼柄期的变态率、各期持续时间和孵化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如下:
1)组胺对黑褐新糠虾胚胎从无节幼体期至眼柄期的变态率没有影响,但可以降低眼柄期至糠虾幼体的变态率;
2)组胺延长了后无节幼体期和眼柄期的发育时间,分别延长了约8h和6h;
3)组胺降低了黑褐新糠虾胚胎的孵化率。以上结果说明组胺对黑褐新糠虾胚胎发育有一定影响,且随着浸浴时间延长影响较为显著。
2.饲料中添加组胺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生长及体内胺类物质水平的影响本实验以中华绒螯蟹仔蟹为研究对象,饲喂组胺添加浓度分别为0(对照)、1000、2000和4000 mg/Kg的饲料,测定组胺对仔蟹生长、死亡和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1)饲料中添加的组胺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死亡率没有影响;
2)中华绒螯蟹仔蟹体内组胺含量随着饲料中组胺含量的升高而增加,而亚精胺的含量则随着饲料中组胺含量的升高而有降低趋势,说明外源性组胺可以在饲养动物体内蓄积,且可能对其它生物胺含量存在影响。
3.饲料中添加组胺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生长蜕壳及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实验以中华绒螯蟹仔蟹为研究对象,饲喂组胺添加浓度分别为0(对照)、1000、2000和4000 mg/Kg的饲料,测定组胺对仔蟹蜕壳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如下:
1)组胺对中华绒螯蟹仔蟹Ⅲ期至仔蟹Ⅳ期的蜕壳率、仔蟹Ⅳ期至仔蟹Ⅴ期的蜕壳率和仔蟹Ⅲ期至仔蟹Ⅳ期的蜕壳间期都没有影响;
2)饲料中的组胺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当饲料中组胺浓度大于1000mg/Kg时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的活性会显著降低(P0.05),当饲料中组胺浓度大于2000mg/Kg时淀粉酶活性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000mg/Kg组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脂肪酶的活性不受饲料中组胺的影响。
4.野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存活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1)本实验投喂配合饲料和30℃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的野杂鱼(0h,12h和24h),并运用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对保存不同时间的野杂鱼(0h,12h和24h)进行新鲜度等级评价,发现挥发性盐基氮(TVBN)分别为12.0mg/100g、64.2mg/100g和180.2mg/100g,它们相应鲜度分别为一级即新鲜级(0h)和大于三级即为腐败级(12h和24h);而组胺含量由17mg/Kg(0h野杂鱼)升至93mg/Kg(24h野杂鱼),组胺、尸胺、腐胺和酪胺的生物胺总量由734mg/Kg升至2300mg/Kg;
2)0h野杂鱼组和配合饲料组之间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为各饵料组中最高。随着野杂鱼保存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逐渐降低,其中24h野杂鱼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0h野杂鱼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
3)配合饲料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野杂鱼各处理组(P0.05),而THC和血蓝蛋白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
4)24h野杂鱼组的血淋巴总蛋白和血清ACP活性显著低于其它三组(P0.05),其中配合饲料组的ACP活性较高;24h野杂鱼组的AKP活性显著低于0h野杂鱼组(P0.05),而与其它组无显著差异(P0.05)。
|
|
|
|
1 |
白国福,邢殿楼,李华;中华绒螯蟹大面积半精养高产试验[J];水产科学;1999年03期 |
2 |
许立成;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0年14期 |
3 |
徐海圣,徐步进;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02年02期 |
4 |
堵南山;中华绒螯蟹 在欧州[J];水产科技情报;2003年01期 |
5 |
何声灿;稻田示范养殖中华绒螯蟹及罗氏沼虾[J];云南农业;2003年01期 |
6 |
王宇庭,高天翔,史为良,郑有刚,赵睿;“有序样品的Fisher聚类”对中华绒螯蟹渔获物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7 |
堵南山,赖伟,薛鲁征;中华绒螯蟹染色体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6年03期 |
8 |
徐隆广;黄荣耀;;汉寿县首次采用简易设备人工繁殖中华绒螯蟹成功[J];内陆水产;1987年05期 |
9 |
邢殿楼,李华,宁甲昱,白国福,车琳萍,高清;中华绒螯蟹高密度育苗水质及调控方法探讨[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0 |
任维美;中华绒螯蟹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J];饲料与畜牧;1999年05期 |
11 |
马长艳,周开亚,郭豫杰,王义权,赵乃刚,汪朝晖;中华绒螯蟹卵巢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J];动物学研究;2003年01期 |
12 |
宋霞,周开亚,马长艳;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MIH1)基因的cDNA片段克隆和Northern印迹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3年05期 |
13 |
吕富,潘鲁青,任加云;中华绒螯蟹鳃上皮Na~+-K~+-ATPase性质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4年03期 |
14 |
李槿年,李玉英,胡守奎,李琳,方兵,余为一,张晓华;中华绒螯蟹腹水病病原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5年03期 |
15 |
施正学;朱俊杰;;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6年04期 |
16 |
;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J];内陆水产;2006年10期 |
17 |
;河蟹[J];水产科学;1993年02期 |
18 |
林乃铭;网箱培育中华绒螯蟹苗试验[J];科学养鱼;1995年03期 |
19 |
李晨虹,王成辉,李思发;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早期判别[J];水产科技情报;1998年02期 |
20 |
徐欣,吕晓民,孙丽敏;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感染途径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