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生物操纵围隔实验中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及与水质的关系
【摘要】:水域环境生态学的前沿热点是对富营养化的生态调控研究。长期生态监测结果表明,淀山湖已成为富营养化湖泊,其营养盐管理已经失效。本课题针对淀山湖富营养化现状,于2010年5月至10月在淀山湖进行围隔实验,实验设置鲢:鳙为1:1,0:全鳙,3:1,1:3的试验组和空白无鱼对照组五个实验组,每组两个平行,放鱼密度均为80g/m3,每10天采样一次,分析比较了鲢鳙混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开展原位围隔试验探讨了不同的鲢鳙搭配放养模式下淀山湖水质和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以期为有效防治淀山湖富营养化提供科学依据。
淀山湖生态围隔水体中共检出浮游动物75种,其中轮虫15属44种,枝角类12属15种,桡足类10属16种。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为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pusilla、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叶轮虫Notholca sp、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fle、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leuchtenbergianum、桡足幼体Copepodid、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密度在放鱼前和放鱼后差异显著(p0.05),放鱼后有鱼围隔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均显著下降,但实验组围隔中的浮游动物密度差异不明显。淀山湖有鱼围隔和空白对照围隔中的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密度均以小型浮游动物轮虫为主。有鱼围隔与无鱼围隔中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更替不明显。
鲢鳙放养后,对水体中营养盐产生显著影响。有鱼围隔对总氮去除效果明显,对总磷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总体上对水质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改善作用。试验开始阶段,各处理组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负荷,但是实验后期营养盐含量却有所回升,总体呈现不稳定的特点。鲢:鳙比1:3组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1:1组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最好。放鱼后四个处理组的叶绿素a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叶绿素a。6-8月放鱼围隔对叶绿素的去除效果较好,实验后期有些反弹。
以三种评价方式对试验围隔水体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发现:1)以试验围隔中水质状况,评价围隔水体处富营养状况;2)根据轮虫的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及Margalef多样性指数来对围隔水质进行评价,得出水质属于β-中污型。3)根据围隔中后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大部分是富营养和中营养指示种,可以判断围隔水质处于富中营养水平。
围隔水体中后生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轮虫密度与总氮、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p0.05),枝角类密度与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磷和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桡足类密度与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筛选出17个优势种的CCA分析表明,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微型裸腹溞Moinamicrura与总氮和TP呈正相关;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盘状鞍甲轮虫Lepadella patella与水体的叶绿素呈正相关;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与温度、有机物、透明度、氨氮、活性磷呈正相关。
|
|
|
|
1 |
李共国,胡天云,吴洁;杭州西溪河浮游动物生态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年06期 |
2 |
姜作发,董崇智,战培荣,赵吉伟,赵春刚,唐富江,韩英;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3 |
张壮丽;叶孙忠;;福建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J];南方水产;2005年06期 |
4 |
汤亚斌;罗迪武;荣克明;;施用渔肥对水体浮游动物的影响[J];养殖与饲料;2007年09期 |
5 |
章飞燕;唐静亮;李道季;方涛;王彪;;夏、秋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与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
6 |
周晓燕;;采煤塌陷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评价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4期 |
7 |
陈成勋;吴洽儿;苏富益;周文礼;房恩军;乔秀亭;;2008年黄骅港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调查评价[J];南方水产;2010年05期 |
8 |
吴利;冯伟松;张堂林;余育和;;春、秋季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02期 |
9 |
黄辨非;邱海燕;;生物渔肥对水泥池浮游生物种群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11年04期 |
10 |
钱卫国;陈新军;刘必林;田思泉;叶旭昌;;印度洋西北海域秋季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浮游动物的关系[J];海洋渔业;2006年04期 |
11 |
汤亚斌;罗迪武;荣克明;;施用渔肥对水体浮游动物的影响[J];养殖与饲料;2008年08期 |
12 |
陈佳杰;徐兆礼;陈雪忠;;冬、春季黄海南部沿岸水域浮游动物[J];海洋渔业;2008年04期 |
13 |
朱国平;邹晓荣;许柳雄;朱江峰;;旱季几内亚比绍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J];海洋水产研究;2008年06期 |
14 |
杨桂军;秦伯强;高光;王小冬;王洪艳;;伊乐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
15 |
王素凤;秦皇岛近海浮游动物分布研究[J];河北渔业;2004年01期 |
16 |
毕洪生,孙松,高尚武,张光涛;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J];生态学报;2001年02期 |
17 |
王荣,王克;两种浮游生物网捕获性能的现场测试[J];水产学报;2003年S1期 |
18 |
黄二春;朱勇夫;付帅军;石义元;张从义;;大口鲶苗种发育阶段的食性与培育效果[J];内陆水产;2005年12期 |
19 |
朱清澄;马伟刚;刘昊;夏辉;刘瑜;;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初步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20 |
朱清澄;刘昊;马伟刚;刘瑜;夏辉;花传祥;;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