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度频率法的北部湾大头白姑鱼与竹荚鱼资源状况评估
【摘要】:北部湾作为南海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中大头白姑鱼和竹荚鱼作为该海域的优势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据统计,北部湾白姑鱼属年产量约为3万吨,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产量在白姑鱼属中大约占30%。直到21世纪初,大头白姑鱼才被大多学者所重视。如在2007年,研究发现冬季大头白姑鱼占总渔获率的60%以上。2016年,全国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产量为39712吨,其中,南海北部竹荚鱼产量约为25000吨,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60%以上。大头白姑鱼和竹荚鱼位居北部湾鱼类优势种组成中的前三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科学评估大头白姑鱼和竹荚鱼资源状况,是确保该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根据2006—2014年共18个航次的北部湾大头白姑鱼和2006—2018年共30个航次北部湾竹荚鱼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基于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方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估算大头白姑鱼和竹荚鱼的年际种群参数变化,掌握大头白姑鱼和竹荚鱼资源开发情况,并探讨不同组距情况下种群参数的变化,以及不同组距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差异性,为2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部湾大头白姑鱼资源状况。通过LBB估算大头白姑鱼的渐进体长(L_∞)、相对自然死亡率(M/k)、相对捕捞死亡率(F/k)、最适开捕体长(L_(c_opt))、开发率(E)和相对生物量开发指标(B/B_0)。结果表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平均渐进体长为265 mm,最适平均开捕体长为157 mm,相对死亡率M/k、F/k和Z/k分别为1.39、3.58和4.96;开捕体长呈上升趋势,而渐进体长呈下降趋势。目前大头白姑鱼开发率较高,开发率E为0.58。相对生物量开发指标(B/B_0)小于0.5,表明当前北部湾大头白姑鱼资源过度开发。(2)基于LBB估算北部湾竹荚鱼种群参数。通过不同组距种群参数值的估算,发现北部湾竹荚鱼L_∞、M/k、F/k、Z/k和L_(c_opt)的平均值分别为248 mm、1.38、6.92、8.28和156 mm;其次,初次性成熟长度范围为159(157~162)mm,为了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竹荚鱼资源,建议竹荚鱼的最小开捕长度为159 mm;为了进一步掌握竹荚鱼生物量开发状况,通过估算得到北部湾竹荚鱼相对生物量B/B_0低于0.5,E大于0.5,表明北部湾竹荚鱼生物量低且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最为明显的是不同组距重构长度频率估算的种群参数结果有差异,且随组距的增大波动较为明显。(3)为更好管理和利用北部湾大头白姑鱼和竹荚鱼资源,本文分析了北部湾渔业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能够采取的措施以及禁渔、增值放流等管理制度。建议今后渔业政府部门加紧完善渔业管理制度并结合市场经济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