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帆蚌“申紫1号”F2代选育及分类组合插珠效果评价
【摘要】:珍珠颜色显著影响珍珠的价值,稀有的淡水紫色珍珠价值较高。三角帆蚌“申紫1号”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产紫色珍珠的淡水珍珠蚌国审水产新品种,所育紫色珍珠比例达45.8%,该新品种的推广实现了淡水紫色珍珠的批量生产,为了进一步提升三角帆蚌“申紫1号”所产珍珠的规格和色泽性状,本实验室以壳宽、内壳深紫色等性状为选育指标,进一步选育三角帆蚌“申紫1号”至F_2代。本研究比较了三角帆蚌“申紫1号”F_2代较F_1代在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并对三角帆蚌“申紫1号”F_2代进行分组选育,挑选出内壳色更紫的壳色优势组及个体更大的生长优势组,分别作为供片蚌和育珠蚌专门化品系,并评价两组蚌不同组合插珠效果,为三角帆蚌供片蚌和育珠蚌专门化品系选育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三角帆蚌“申紫1号”F_2代与F_1代的遗传改良效果从三角帆蚌“申紫1号”F_1群体,根据壳色和大小,按照留种率1%进行选育,作为F_2代亲本,未选育F_1代亲本作为对照组,同步繁育三角帆蚌“申紫1号”F_2代及F_1代,分别于2月龄、5月龄、12月龄评估三角帆蚌生长性状和壳色性状遗传改良效果。2月龄时,F_2代三角帆蚌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较F_1代分别显著提高了7.96%、9.46%、13.48%、19.87%(P0.05);在5月龄时,F_2代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较F1代三角帆蚌,分别提高了11.06%、15.40%、10.54%、15.84%(P0.05);在12月龄时F_2代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数据比F_1代三角帆蚌,分别提高了7.03%、10.16%、7.15%、9.73%(P0.05)。12龄时,F_2代三角帆蚌内壳色颜色参数L*、a*和d E*值较F1代三角帆蚌分别显著提高4.62%、12.31%、3.11%,b值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经过选育三角帆蚌“申紫1号”F_2代在生长性状和壳色紫色度均取得显著遗传改良效果。2.三角帆蚌“申紫1号”F_2代分类组合插珠育珠效果评价2018年4月,繁育三角帆蚌“申紫1号”F_2代,根据内壳色和个体大小,挑选出内壳色更紫的壳色优势组(P)及个体更大的生长优势组(G),养殖1年后插珠,获得3个插珠组合,即供片贝P×育珠贝G组合(PG),供片贝P×育珠贝P组合(PP)和供片贝G×育珠贝G组合(GG),以未挑选的三角帆蚌“申紫1号”F2代随机插珠组合(CC)为对照组,评价分类组合插珠效果。插珠前,P组三角帆蚌壳长、壳高分别高于对照组1.72%、1.45%(P0.05),颜色参数a*、b*、d E*分别高于对照组16.04%、126.71%、17.99%(P0.05);G组三角帆蚌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分别高于对照组11.04%、11.46%、5.84%、10.73%(P0.05),颜色参数a*、b*、d E*分别高于对照组9.89%、101.30%、7.05%(P0.05)。插珠1年后,PG和PP组合所产珍珠颜色d E值显著高于CC和GG组合(P0.05),PG和PP组合所产珍珠颜色L*值显著低于CC和GG组合(P0.05),PP和GG组合所产珍珠颜色b*值显著高于CC和PG组合(P0.05),其中PG组合所产珍珠的d E*比CC和GG组合分别提升了5.07%、4.14%,P组合珍珠的d E*比CC和GG组合分别提升了5.62%、4.69%。PG组合珍珠的直径以及珍珠层厚度比CC组合分别提高了6.50%、9.77%(P0.05);GG组合珍珠的直径以及珍珠层厚度比CC组合分别提高了11.23%、25.24%(P0.05),PP组合珍珠的珍珠层厚度较CC组合未见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生长性状优良的三角帆蚌作为育珠蚌,内壳色性状优良的三角帆蚌作为供片蚌,进行组合育珠的PG组合所产珍珠颜色和大小均较优,珍珠综合质量最佳。3.三角帆蚌分类组合插珠对育珠蚌生长的影响本实验在内脏团插珠手术后的4个月及12个月的时间对PP、PG和GG3个插珠组合进行生长数据测量,结果表明内脏团插珠手术4个月后GG及PG组合在壳宽及体重显著高于PP组合(P0.05),GG组合比PP组合在壳宽及体重数据上分别提高了4.57%、12.85%,PG组合比PP组合在壳宽及体重数据上分别提高了4.65%、7.51%。内脏团插珠手术12个月后GG及PG组合在壳长及壳高数据上显著高于PP组合(P0.05),GG组合比PP组合在壳长及壳高数据上分别提高了3.41%、4.22%,PG组合比PP组合在壳长及壳高数据上分别提高了2.94%、3.40%。GG组合在体重数据上显著高于PP组合(P0.05),提高了7.43%,PG组合在体重数据上与PP组合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内脏团插珠手术4个月后PG组合和GG组合的体重数据均显著高于PP组合,但是在内脏团插珠手术12个月后GG组合的体重数据与PP组合有着显著差异,PG组合与PP组合的体重数据无显著差异,PG组合与GG组合的体重数据无显著差异。综上,不同组合对育珠蚌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
|
|
|
|
1 |
赵净颖;闫世雄;王秋婷;李涛;豆腾飞;张全富;柳明正;李琦华;葛长荣;贾俊静;;基于杂交F2代的家鸡经济性状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年11期 |
2 |
舒艳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中F2类目的分析和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年24期 |
3 |
张桂芳;李焰焰;金艳艳;;小麦F2代选择的依据及方法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01期 |
4 |
王胜国;史建魁;王国军;王霄;谢志辉;陈光明;;海南地区电离层F2层底部厚度模型修正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5 |
蒋桂芳;宋力;;拮抗放线菌F2发酵液的稳定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9期 |
6 |
彭永;吕肖锋;程千鹏;赵晶;武晋晓;丁林;陈少敏;马艳霞;;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糖波动与踝肱指数及8-异前列腺素F2α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33期 |
7 |
徐倩;王会玲;商永芳;李盈;姚民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8异前列腺素F2α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年07期 |
8 |
裴薇;逄力男;柳林;吴琰;张金华;;8-异前列腺素F2а与早期糖尿病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08期 |
9 |
侯卫婷;张天生;;暖宫灸联合针刺治疗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前列腺素F2α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20年02期 |
10 |
陈思萍;何援利;蔡慧华;刘丽敏;张冬梅;孙冬华;;雌激素对宫腔粘连纤维化进程及叉头框F2表达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年04期 |
11 |
卞晓顺;;活鸡兔井吴道沟断层(F2)补勘工程的成果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年20期 |
12 |
左学丽;李旭青;杨海宁;杨燕萍;魏莱;曾丽倩;车永和;;冰草属典型二倍体物种及其种间杂种F2代核型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05期 |
13 |
姚燕妹;王弋;;脑出血患者血浆8-表氧前列腺素F2α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年05期 |
14 |
邓海华,廖兆周,李奇伟,劳方业,符成,陈西文,张垂明,刘少谋,杨业后;斑茅F2杂种选育与同工酶标记辅助选择[J];甘蔗糖业;2002年01期 |
15 |
雷文涛;岳红梅;黄浩;王俊敏;仵晨雨;;前列腺素F2α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1年12期 |
16 |
李强翔;贺金莲;王彩云;朱飞跃;钟惠菊;刘江华;;葛根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8-异前列腺素F2α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02期 |
17 |
王智彬,刘远厚,刘应才;高血压病与8-表氧前列腺素F2α的关系[J];四川医学;2001年11期 |
18 |
高抗;;平田隧道穿越F2断层涌水塌方处治方案研究[J];土工基础;202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