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行为与海明威
【摘要】:关于海明威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系统讨论海明威之“渔”的却不多,从文化记忆与性属行为双重视角研究海明威之“渔”的则是“奇货”。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大鱼”不是一般的鱼,而是克托斯(Ketos)、利维坦(leviathan)式的海怪。从鱼恐惧到“渔神”崇拜,“大鱼”一直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民俗研究专家斯蒂思·汤姆森(Stith Thompson)在《民间文学母题分类》(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一书中甚至因此将“英雄勇斗大鱼”当成一个永恒的叙事母题。斯蒂思·汤姆森的分类提醒我们重视西方文化记忆中的大鱼原型以及斗鱼人物的英雄形象。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渔”行为不是一般的渔民生计,而是一种具有男性英雄文化内涵的性属行为。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经典的作品都使用“渔”行为来表征英雄人物的男性气概。《贝奥武甫》(Beowulf)、《海华沙之歌》(The Song of Hiawatha)、《白鲸》(Moby Dick)等都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海明威本人的经历及其作品也不例外。在海明威的现实生活与文本世界中,“大鱼”形象以及“渔”行为总是此起彼伏。
因此,本文拟以西方“渔”行为之文化记忆为大背景,引入性别研究领域的“性属行为”理论,深入海明威的现实生活与文本世界,系统研究海明威之“渔”背后的文化成因;探讨海明威如何在现实生活与文本世界中,利用“渔”行为表征男性气概,寻找男子汉身份认同的问题。
为此,本文拟分以下五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介绍论文缘起,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方法,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该章主要从文化记忆的层面,解释海明威使用“渔”行为表征男性气概、寻求身份认同的原因所在。为此,该章结合神话传说、绘画及文学作品,系统论述了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大鱼”形象、“大鱼”恐惧以及“渔”行为蕴含的男性英雄气概,并分析了“大鱼非鱼”和“渔神崇拜”的文化现象。
第三部分为第二章。该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深入一步,从海明威所处时代的特征及其家庭环境两方面,分析了海明威在现实生活中的男性气概危机;其次,该章结合三部主要的海明威传记,分析了海明威如何使用“渔”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彰显男性气概,构建男子汉身份的问题。此外,该章还以海明威的书信选集以及若干海明威散文为细读对象,深入分析了海明威的大鱼情结及其屠龙精神,进而更全面地阐述现实世界中的海明威与“渔”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为第三章。该章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海明威文本世界中的“渔”行为。为此,该章选取几部主要的海明威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并以此例证“渔”行为在海明威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记忆与性属内涵。
第五部分为结语。该部分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重申了全文的创新之处与学术价值、同时也展望了与本文相关的未来研究。
总之,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了西方“渔”行为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而后,本文从性别研究角度入手,以现实世界中的海明威以及文本世界中的海明威人物为例,系统剖析了“渔”行为的性属文化内涵。从学界现状看,本研究算得上一次有难度、有意义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