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渔”行为与海明威

周峰  
【摘要】:关于海明威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系统讨论海明威之“渔”的却不多,从文化记忆与性属行为双重视角研究海明威之“渔”的则是“奇货”。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大鱼”不是一般的鱼,而是克托斯(Ketos)、利维坦(leviathan)式的海怪。从鱼恐惧到“渔神”崇拜,“大鱼”一直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民俗研究专家斯蒂思·汤姆森(Stith Thompson)在《民间文学母题分类》(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一书中甚至因此将“英雄勇斗大鱼”当成一个永恒的叙事母题。斯蒂思·汤姆森的分类提醒我们重视西方文化记忆中的大鱼原型以及斗鱼人物的英雄形象。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渔”行为不是一般的渔民生计,而是一种具有男性英雄文化内涵的性属行为。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经典的作品都使用“渔”行为来表征英雄人物的男性气概。《贝奥武甫》(Beowulf)、《海华沙之歌》(The Song of Hiawatha)、《白鲸》(Moby Dick)等都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海明威本人的经历及其作品也不例外。在海明威的现实生活与文本世界中,“大鱼”形象以及“渔”行为总是此起彼伏。 因此,本文拟以西方“渔”行为之文化记忆为大背景,引入性别研究领域的“性属行为”理论,深入海明威的现实生活与文本世界,系统研究海明威之“渔”背后的文化成因;探讨海明威如何在现实生活与文本世界中,利用“渔”行为表征男性气概,寻找男子汉身份认同的问题。 为此,本文拟分以下五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介绍论文缘起,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方法,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该章主要从文化记忆的层面,解释海明威使用“渔”行为表征男性气概、寻求身份认同的原因所在。为此,该章结合神话传说、绘画及文学作品,系统论述了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大鱼”形象、“大鱼”恐惧以及“渔”行为蕴含的男性英雄气概,并分析了“大鱼非鱼”和“渔神崇拜”的文化现象。 第三部分为第二章。该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深入一步,从海明威所处时代的特征及其家庭环境两方面,分析了海明威在现实生活中的男性气概危机;其次,该章结合三部主要的海明威传记,分析了海明威如何使用“渔”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彰显男性气概,构建男子汉身份的问题。此外,该章还以海明威的书信选集以及若干海明威散文为细读对象,深入分析了海明威的大鱼情结及其屠龙精神,进而更全面地阐述现实世界中的海明威与“渔”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为第三章。该章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海明威文本世界中的“渔”行为。为此,该章选取几部主要的海明威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并以此例证“渔”行为在海明威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记忆与性属内涵。 第五部分为结语。该部分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重申了全文的创新之处与学术价值、同时也展望了与本文相关的未来研究。 总之,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了西方“渔”行为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而后,本文从性别研究角度入手,以现实世界中的海明威以及文本世界中的海明威人物为例,系统剖析了“渔”行为的性属文化内涵。从学界现状看,本研究算得上一次有难度、有意义的创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平颖;海明威小说的叙述[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5期
2 李迎丰;重复的艺术:海明威小说文本的一种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克冰;海明威小说艺术点滴谈[J];语文学刊;1987年03期
4 戴桂玉;戴桂玉;;海明威小说中的妇女及其社会性别角色[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年00期
5 钟进平;略谈海明威小说中的“勇气”[J];北方论丛;1999年03期
6 夏春红;;《老人与海》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兼论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J];理论学习;2006年07期
7 王立昌;;《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利之死及其意义[J];文学教育(上);2008年05期
8 洪爱云;王新伟;;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悲剧意义[J];飞天;2009年10期
9 王宁;试论海明威小说创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侯营;;战争与爱情——消解于海明威的小说中[J];新世纪论丛;2006年02期
11 王瑞芳;;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两性视角[J];时代文学;2008年04期
12 王秋媛;;海明威作品女性形象探索[J];长城;2010年10期
13 苗永敏;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精神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4 邱永旭;;论海明威小说中水的意象[J];小说评论;2009年S1期
15 李昌真;;海明威小说《一天的等待》的语言分析[J];山花;2009年16期
16 沈美娟;论海明威小说的艺术风格[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17 沈美娟;浅论海明威小说的艺术风格[J];远程教育杂志;1997年02期
18 黄露;“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海明威小说特色简说[J];阅读与写作;2004年09期
19 吴皓;;海明威小说艺术风格及作品分析[J];大家;2010年03期
20 张薇;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星;;硬汉精神是如何炼成的——略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何晓涛;;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曾;海明威作品中的异化因素及其自我拯救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俞成俐;海明威作品的意象及其关系意蕴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珊珊;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的海明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张金莲;简洁与重复——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D];云南大学;2010年
5 冷宁;从《永别了,武器》解析海明威小说的叙事技巧[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李;论海明威作品中死亡意识的美学内涵[D];中南大学;2011年
7 王倩倩;张炜和海明威作品悲悯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檀秀云;从生态角度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芳;海明威《春潮》中的叙事情境[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冯海霞;现代人生存价值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利华;论海明威小说的“冰山”风格[N];文艺报;2005年
2 蔡志明;暴风雨中的遐想[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刘玉琴;面对灾难,文艺界迅速出击[N];人民日报;2008年
4 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孙颙;丧钟为疯狂而鸣[N];文汇报;2009年
5 安武林;青春校园里最浪漫的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张九陆;“够用”取代“优化”[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7 宋逖;所有聆听苍老的耳朵皆为天涯游子泪[N];音乐生活报;2010年
8 李希光;以平民视角深入读者灵魂[N];中华新闻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沈向兴 李绍明 贾云巍;让太阳照常升起[N];云南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徐冠一;太阳照常升起[N];吉林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