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张洁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增加以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日益凸显。随着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的实施,公办中小学面临着如何应对本地人口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构成的多样性学生群体的教育新问题。如何使得我国流动人口从“有学上”到关注“上好学”;从入学机会上的公平到学习过程中的公平,已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如果说对于“有学上”问题的解决,因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制定的政策层面,所以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努力方能解决。而对于如何“上好学”的问题,更需要学校在教育教学层面的努力来改善提高。进入公办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相比,由于学习基础、家庭状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学习状况、交往状况、个性发展、家庭教育和总体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公办学校不仅仅要把这些孩子接纳进来,还要积极探索措施,对于学生群体日益多样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使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及学习过程方面,都享受到真正的“同城待遇”。我们把这样的一种教育称之为“基于生源多样性的教育”。它以流动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后,公办学校生源的差异性增强的现实为出发点,以教育理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探索在现实条件下实现这一目的的可能途径。由于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多样化状况尤为突出,因此我们把研究问题进一步聚焦为“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生源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本论文以上海市郊区县的公办中小学为例,对其中的201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学生、教师、班主任和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再以嘉定区为例分析和探讨了生源多样性教育的问题,同时从他人的研究和笔者自己实践研究经验出发,总结出了解决生源多样性教育问题的策略。 本研究的结论: 流动人口子女与上海本地生源相比较,在学习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体验、自我意识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距。在家庭教育状况和学生心理等许多细小方面,流动人口子女与上海本地生源存在细小非本质的差异。造成不同生源学生之间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来自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环境。相比较与上海本地的学生流动人口子女一般都比较学习刻苦,思想成熟,独立自律,表现良好。出生于上海外地学生,从小在上海接受教育,不存在适应的问题;中途转入的学生,就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不容易产生地域差别意识;临近毕业是学生感受到地域差异最明显和强烈的时期。流动人口子女最关注的是学习问题,存在问题最多的也是学习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时常会表现出规避评价和避免社交的心理问题。教师或者学校领导对不同生源地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关于对流动人口子女如何编班以解决流动性问题,尚在考虑中。毕业考试的户籍限制需要政府部门尽快考虑解决的办法,以尽早减少在上海就读的优秀毕业生生源的流失。对于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应该设置海选的机制。 学校层面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规划和教育的实施。学校需要开展家长教育,加强家校联系,开展家校互动,及时反馈家长的疑问与需要,了解家长的信息,引导家长热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这样一个崭新的话题在教育领域内展开课题研究研讨,以理论促实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兰;;城乡劳动力流动中的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S2期
2 ;宁波市北仑区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新课改[J];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02期
3 高学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教育;2011年06期
4 黄志法,傅禄建;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1期
5 沈家清;;政府推动 多管齐下——浙江慈溪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7年04期
6 余中雄;;给出一张公平的课桌[J];中国人大;2007年08期
7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8 邬开东;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国民待遇[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
9 陈国华;;城市公立学校教师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认知[J];青年研究;2008年06期
10 吴铁铮;怎样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J];湖南教育;2000年04期
11 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J];社会;2004年04期
12 周洪宇;;应逐步允许流动人口子女参加中高考[J];生活教育;2009年04期
13 李群英;;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年12期
14 李伟成;;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两个为主”政策的反思[J];民主;2011年08期
15 刘芳;;昆明市流动人口子女弱势地位实证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1期
16 唐勇林;张翠玲;;以“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8期
17 叶苗;;让40万新市民融入和谐新北仑——从徐义胜典型宣传看北仑区流动人口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通讯;2008年02期
18 余凌,罗国芬;谁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下一代负责——兼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青年探索;2003年05期
19 辛小柏;;解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06期
20 ;保障流动人口权益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黄亚武;;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彭子建;李小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邱小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财政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红宇;;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及思考[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7 邱瑞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致力构建和谐广东[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余华英;卢克清;刘运红;;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对通城县四庄乡外出务工人员对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胡建;黄家华;;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思考[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10 李珊珊;;南宁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及问题探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红宇;农村劳动力迁移动机与制度冲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徐冬青;市场引入条件下的政府、学校和中介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琼;学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李海生;教育券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晓燕;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汪清;流动人口子女师生、同伴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张希;流动人口子女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求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凌云;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地方政府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华灵燕;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洁;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蔡黎黎;流动人口结构变动对流入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王志高;外来工将与本地人同等对待[N];新华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江涛;北京:今年将撤并百所中小学校[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戚海燕;公办学校招标办学专收流动人口子女[N];北京日报;2004年
4 记者 陈素璧;今年城区公办初中学位缺三千[N];珠海特区报;2006年
5 金艾周雅;红花岗区将关爱流动人口落到实处[N];贵州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董洪亮;北京:让流动人口子女有学上[N];人民日报;2002年
7 ;关注20万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N];陕西日报;2004年
8 毕舸;流动人口子女就读问题 值得关注[N];经济日报;2003年
9 李源 赖刚;北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99%以上[N];宁波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冷启迪;中山先行先试创宝贵经验[N];中山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