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

何建国  
【摘要】:孙中山在致力于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他长期对中西新旧之学的汲取成为其革命思想的源头,并逐渐沉淀、物化为文本,形成丰厚的著述,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因其是乱党的首领、讨伐的对象,他的著作涉嫌“邪说”、“赤化”及妨碍治安等只能秘密出版。孙中山逝世后,他所创立的中国国民党逐步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他本人也由往日被通缉的要犯而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同时,中国国民党通过一系列的决议使孙中山的思想逐渐由个体而群体进而被确立为一个时代的思想——中华民国最高根本法,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 中国国民党为了实现建构意识形态这一目标,把孙中山的著作奉为“圣经”,对其大量编辑,并且逐步建立了集印刷、出版、发行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推广体系。不仅把孙中山的原著改编成多种形式出版,而且还编印出版对其原著的阐述性著作。此外,还将孙中山著作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对孙中山著作的编辑、出版与推广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一项施政内容。抗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宣传部、三青团以“摊派”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征印《总理遗教》、征印《三民主义》百万册的运动。 在政府的倡导下,孙中山著作成为图书市场中一个醒目的、具有巨大号召力的符号。因此在官方之外,民间机构顺势而为,迎合政府的意图,也大量出版孙中山的著作。官民交互之下的孙中山著作出版经历了从秘密到公开,从民间主导到官方主导,从拒绝承印到主动承印再到被动捐印的过程。孙中山著作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出版所呈现的基本特点是出版机构多,持续时间长,版本种类繁、形式内容异。 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充分施展国家权力,借助国家力量,通过编印书刊、散发传单、演讲宣传、艺术宣传、社会教育、读书运动、张贴标语、呼喊口号及现代媒介等各种渠道来宣传孙中山的学说。特别是在教育界、学术界开展一系列对孙中山学说的植入与推广活动。它们或者以中性的和暗示性的语言,欲使其等同于普遍真理;或者向全社会导读孙中山的著作,提供当局所认可的“有用之学”,试图“说服”全体国民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信仰三民主义。它不仅在“加工”知识,而且也在“加工”人。在政治家、教育家、出版家及名流学者等社会各个阶层的合力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所推广的意识形态逐步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日常生活与政治有机交叠,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许多值得关注并令人深思的问题。首先,孙中山生前精心修订的《三民主义》,竟然在日后的出版过程中错误百出,乃至鱼目混珠。国民党中宣部对孙中山著作的发行,也逐步由全部承担出版费用过渡到部分承担,最后发展为不承担费用。其次,国民党内部对孙中山著作众说纷纭的解读,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同时,对孙中山著作的阅读逐渐从个体走向了集体,从自主性转变为强制性,从主动演变为被动,从积极发展为消极。再者,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费、组织、宣传技能以及具体宣传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孙中山的著作在历史的时空中,被不断地扭曲和利用,简约为一种象征、一种仪式、一种符号等一系列的“他者”。南京国民政府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在使主义学术化的同时,也在使主义符号化、工具化、商品化。 更为关键的是,孙中山的宏伟蓝图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没有落实到位,这种背驰使得中国国民党试图通过宣传孙中山的学说来“启蒙”大众,实现信仰三民主义的愿望,在实际的施政中却是在消解着这一构想。人们在对学说认知、期待实现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了“反启蒙”的立场。孙中山著作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张力,导致以统一思想为出发点的意识形态宣传,事与愿违地收获了思想混乱,言论庞杂,以致于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最终使国民党所宣传的三民主义变成了一个抽象名词。孙中山著作所背书的政府信用在文本与实践的巨大反差中丧失殆尽,使广大民众丧失了对三民主义的信仰。 纵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它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向特定的政治目标,是官方话语对大众话语的精神改造。它既是中国国民党再造知识权威的过程,也是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同时还是解构意识形态的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泰宇;张旭;;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2 曾长秋;胡佳;;近十年国内学者关于孙中山道德思想的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3 欧阳哲生;;孙中山民主思想平议[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4 张恒俊;;论孙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与三民主义理论的关系[J];传承;2011年21期
5 李国强;;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时代启迪[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冉从秀;;浅析三民主义思想的价值内涵及其历史地位[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周兵;;新民主主义理论创立的再思考[J];现代哲学;2011年03期
8 屈建军;;孙中山晚年关于革命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9 郭萌;;建国前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与超越[J];武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春兰;;孙中山国家利益观的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1 刘晓飞;;孙中山先生法律思想概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12 徐涛;;孙中山的上海观[J];史林;2011年03期
13 王哲;牛书成;;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4 ;陈伯达是怎样成为毛泽东秘书的[J];党的建设;2010年04期
15 王艳梅;;吉林全境解放[J];新长征;2011年07期
16 储建国;高聪颖;;孙中山的混合政体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7 张家康;;建党脱党反共叛国的周佛海[J];党史纵横;2011年08期
18 章立凡;;似曾相识燕归来[J];中国改革;2010年04期
19 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年00期
20 杨鸽;;国民政府军队政训工作浅见[J];世纪桥;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道缉;;孙中山人口思想刍议[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2 林爵士;;孙中山“训政”的理念建构与实践困境[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3 林国章;;孙中山与台湾——文化传译面向的考察[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4 武上真理子;;孙中山的科学哲学——以《孙文学说》中的“生元”说为中心[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5 高仁立;;对孙中山师“马克思之意”,不用“马克思之法”的再认识[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6 方明东;;瞿秋白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和研究[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7 文风;;论黄兴对三民主义理论的贡献[A];黄兴研究文集[C];1994年
8 ;本刊第11—19辑目录[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9 郑乃文;;孙中山民权思想对台湾法治社会建构之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10 袁伟东;;“三民主义”与孙中山宪政思想之渊源[A];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赫坚;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认识的演变研究(1921-1949)[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房世刚;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认知与践行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滕峰丽;戴季陶的前期思想与三民主义(1909-1928)[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大社会思潮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玉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态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玉双;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机构研究(1927-1938)[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杨乃良;民国时期新桂系的广西经济建设研究(192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余元启;戴季陶的考铨思想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晔晔;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践[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系统视域下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整体性[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潇;述评孙中山之革命性宪政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罗燕;孙中山民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园园;孙中山宪政思想述评[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春光;孙中山科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隋东廷;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田艳宁;孙中山宣传思想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钱志宇;孙中山的土地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丁丁;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德峰;论孙中山党治思想对国民党宪政实践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山思想的当代意义[N];天津日报;201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马勇;抗战时期有关三民主义的论争[N];团结报;2010年
3 冷启迪;把孙中山名片发向全世界[N];中山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郭锦润 陈恒才;让伟人故里更好地承载孙中山精神[N];中山日报;2011年
5 盛永华;宋庆龄:孙中山思想与事业的忠诚守护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民革中央主席 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 周铁农;孙中山与辛亥革命[N];团结报;2010年
7 孙穗芳;孙中山思想与现代中国[N];团结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李强 整理;孙中山山西之行[N];山西日报;2011年
9 演讲人 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1年
10 王也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探寻三民主义真谛[N];社会科学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