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教育的认同危机及其后果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背景下,公办高职院教育被推向市场化的前沿,这既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合法性依据,缔造了高职教育大发展的“理性神话”,同时也催生出诸多新问题。中国的公办高职院是在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的纠结中快速发展的,一方面实现了世界高职教育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则又导致了公办高职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本研究试图重点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公办高职院为什么会产生生存危机?这一研究问题将进一步被分解为如下几个具体问题:公办高职院所具备的合法性制度环境及其遭遇的可能问题是什么?公办高职院办学实践为什么遭遇了种种合理性的难题?这种合理性困境是如何捆绑并凸显为公办高职院的生存压力及其危机征象的?导致高职院生存危机的核心问题及其后果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思路和策略有助于高职院摆脱生存危机?
本研究以江西省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为研究个案,运用组织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视角探索公办高职院的制度化历程及其遭遇困境,充分借助研究者本身就是公办高职院办学者的独特条件,以质化的个案研究为分析取向,综合应用访谈、个体经历叙事、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力图寻求中国高职院教育发展的动因、揭示公办高职院组织所面临的危机、影响办学行为的机制,呈现高职院生存危机的核心问题及其制度根源。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高职院教育具备合法性依据。回应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以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为理论先导,以政府主导为驱动力,以高职教育法规设计为制度保障、以高职院自主办学为生存动能,这既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也缔造了高职教育大发展的“理性神话”。
第二,公办高职院存在制度设计上的障碍。由于高职院的产权及其委托-代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职院办学的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高职院往往处于办学行为市场化,但办学体制仍按原计划体制运行的尴尬处境,导致公办高职院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是有限的。在制度设计上,公办高职院自主面向市场办学只具有局部的合理性。
第三,公办高职院自主办学遭遇生存危机。案例研究表明:高职院办学存在着定位不准、专业趋同、办学行为失范、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缺乏办学特色,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这种情况无疑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第四,高职院生存危机的根源在于合法性难以转化为合理性的认同。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高职教育首先遭遇了文化-认知层面的认同危机;由于高职教育的制度设计缺乏完整性,导致高职院发展遭遇了法规-制度层面的障碍;因行业专业组织规范体系的缺失,导致高职院发展遭遇了规范-制度层面的疑问。三者的共同作用引发了公办高职院的认同危机,其核心则是文凭认同危机。
第五,高职院的认同危机引发了高职院组织艰难求生的后果。这种后果着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招生经济”的生存压力、办学行为的整体失范、就业服务为核心的办学取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冲击、办学方式的基本同形及其结构脱藕、依赖于高职院办学精英的不懈努力而维持办学现状的基本格局等。
第六,高职院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制度环境的整体构建。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塑造和传播中的作用;其要点包括:完善高职教育制度、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完善高职教育的行业规范、构建高职教育的评价体系、明晰公办高职院办学的产权关系、理顺高职院的委托-代理关系等。
作为一项个案研究,无疑不足以代表整体,同时还存在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的不足,而以新制度主义视角对高职院组织作出经验性的探究,在笔者的视野内也还属于初次尝试。但是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可能具备一定的价值:以亲历者的办学实践为基本线索提供了对公办高职院进行深度研究的个案;提供了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解释公办高职院组织发展特征的案例;对于整体构建制度环境以促进高职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基于实践经验总结的若干对策。这也将成为无论是学者或是实践者进一步关注的学术和实践问题。
|
|
|
|
1 |
史国君,何玉宏,李国之;关于高职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2 |
吴立新,杨静娟;高职院师资队伍建设之初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3 |
孙艳,马连萍;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1年05期 |
4 |
徐进;刘承先;;论有甄别企业减税对高职院发展的意义[J];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
5 |
王富国,臧大存,孙启香;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优势与不足[J];职教通讯;2001年11期 |
6 |
蔡柏良;非独立设置高职院的办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23期 |
7 |
刘锁娣;高职教育中推行学分制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8 |
陶洪;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
9 |
韩启峰,王新平,刘风菊;突出特色 创办名牌高职──山东建工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纪实[J];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06期 |
10 |
温景文;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及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年03期 |
11 |
程咏梅;加快发展高职教育的策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12 |
李菊,卜伟,季海亮;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02期 |
13 |
张瑞云;王雪源;;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4 |
马万山,于娜;浅谈高职院校德育的几个特点[J];教育探索;2001年05期 |
15 |
吴开俊;对综合大学举办高职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02期 |
16 |
王小刚;;高职院访问工程师成因探析[J];职业技术;2009年12期 |
17 |
黄仲兴;应用技能素质的培训是高职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教学定位之我见[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
18 |
隋步景;高职院校教师实现教育创新和角色转换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
19 |
许立波;高职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06期 |
20 |
朱冬英;找准高职院校德育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