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兰香  
【摘要】: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认知、问题的剖析,尝试以典型的案例实施教学以促成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论文在对有效教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有效教学、中学物理有效教学以及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相关文献,表现为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实证研究缺乏,呈现了基于中学特定学科的有效教学研究有待深入而大学学科的有效教学之关注缺乏。论文以大学物理学科为载体,针对大学物理学科特征,以有效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注为基础,从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实施与评价等几个方面理论探讨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路径。理论的阐释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论文还进一步基于典型大学物理案例开展实证研究与教学评价,进而得到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明确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已有的研究基础,厘晰了论文的研究问题、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剖析,认为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可以为实现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提供可行途径。论文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原则,并阐释了本论文的相关概念。 第三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分,明确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基于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基础,论文第四章明确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生成的多种途径、多维原则,基于特定的案例说明教学内容的生成方式的丰富性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教学内容生成方式的丰富性,促进了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需求。 第五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知识属性的多样性以及矛盾性,决定了有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论文第五章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教学方法与基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第六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实施。以“质点运动的描述”、“电场强度以及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单摆”、“牛顿运功定理的应用”等大学物理典型案例为例,提出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变式教学、相似性教学、主题教学与基于问题的教学等教学策略。 第七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在明确有效教学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物理教学实施,利用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大学物理教学实施效果与实施策略进行评价与反思。 第八章:结论与反思,基于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结论,并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提出了几点可供反思的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傅文雪;鲁同所;雷阳;王红宾;席特;;大学物理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04期
2 温淑敏;;大学物理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05期
3 王春芳;;浅谈大学物理《力学》中的教学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年01期
4 费贤翔;赖学辉;王文华;师文庆;;大学物理实验线上多平台教学设计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年01期
5 孟祥秋;付静;于金召;;“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模式探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0年11期
6 林宝卿;林志阳;巫梅琴;翟云;;基于移动端的大学物理实验微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年01期
7 郝丹辉;张蕾;;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风;2021年01期
8 姜义;;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物理实验师资培训[J];科技与创新;2021年01期
9 秦彦军;尹伟;李萍;万星星;;关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创新;2020年24期
10 黄世娟;黄品文;鲍伟成;魏东;;一种开放式智能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与初步实践——基于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调研[J];科技与创新;2020年24期
11 李婷;白海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1年01期
12 栾照辉;刘欣;赵磊;;大学物理实验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年01期
13 王新顺;王本阳;张立彬;;大学物理实验中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与提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年02期
14 李华振;杜伟伟;蒋相站;李文亮;魏成伟;;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物理中几个公式的教法探讨[J];科技视界;2021年06期
15 肖文波;;大学物理理论教学与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结合的教学探讨[J];大学物理实验;2021年01期
16 李传涛;郑志远;郝会颖;;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学物理实验”金课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21年01期
17 李鹏;;“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10期
18 高银浩;梁明超;曹永华;;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旭光;孙锡良;;大学物理MOOC金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七辑)[C];2020年
2 穆春燕;;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的探索[A];奋斗的足迹——献给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建院十五周年论文集[C];2020年
3 彭静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A];2020年教育教学与研究论坛论文汇编[C];2020年
4 王会真;;高职院校大学物理线上课堂建设的研究与探索[A];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20年
5 温亚芹;;《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探析[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6 吴平;赵雪丹;黄筱玲;邱宏;丁红胜;李书民;;《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研究[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7 俱海浪;李宝河;黄英群;;大学物理实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解光勇;施卫;马德明;屈光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解光勇;施卫;;大学物理实验“疑问式”教学模式设计[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郭永利;姜芸;李正;;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1 潘林峰;程衍富;;大学物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2 瞿鸿飞;;关于设立“南京大学物理系大航核技术专业奖学金”的介绍[A];PGNAA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3 于磊;王金良;张时声;;对“文科大学物理”教学的不断探索[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4 郑殊;马春利;;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探讨和实践[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5 崔佳庆;;大学物理研究型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思考[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6 敬仕超;周志坚;陈希明;;认真实施“大学物理基本要求” 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7 刘东红;刘建强;高建华;张承琚;夏思淝;;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8 铁小匀;;定性观察与分析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9 耿继国;杨兆华;吴晓梅;;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理论初探[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0 唐远林;朱肖平;沈志强;张甫治;;《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探索与实践[A];第四届西部十二省(区)市物理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兰香;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升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史[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萌茁;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
2 牛敏;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在教材内容上的衔接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
3 舒峥;基于建模的大学物理实验微课的教学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周赵正;基于教育支架理论的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5 赵馨蕊;大学物理MOOC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实施[D];东南大学;2018年
6 李家春;大学物理智慧学习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7 任倩倩;大学物理微课的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7年
8 刘力文;微信支持下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6年
9 齐东平;探究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田明丽;大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1 邓从杰;大学物理实验学习与教学方法的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2 冯哲;新课改下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3 杨小强;大学物理网络虚拟实验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吉林大学;2008年
14 张礼;大学物理实验预习系统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5 姜蓉;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探究与实践[D];湖南大学;2014年
16 杨娟丽;“3+1”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17 唐淑君;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8 李超华;思维导图在大学物理热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19 龚玉姣;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0 侯秀芳;大学物理实验预习与复习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3条
1 记者 聂翠蓉;迄今最稳定三电荷负离子现身[N];科技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曹红艳通讯员 林浩;“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N];经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姜澎;一位大学物理教授的“另类实验”:教育家长[N];文汇报;2014年
4 徐阳 王启兵;南工大推出“学长计划” 优秀学生受聘“学习顾问”[N];江苏科技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雪林 通讯员 王耘耘;让每个提问都不过夜[N];文汇报;2005年
6 王骏勇;南大新成立三学院 拓展高新技术学科[N];江苏科技报;2010年
7 ;“一咬、二洗、三常用”[N];医药导报;2008年
8 ;温馨与激情共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赵正元实习生 李源;吴平:平凡而不寻常的实践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姜澎;国际评估 用新标尺丈量赶超路[N];文汇报;2009年
11 刘冬梅 李江涛;清华又请回一位世界级大师[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2 记者 马丹;3D打印还有这些问题[N];闽商报;2013年
13 本报记者 张赋兴;一生倾情育桃李[N];科学时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