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
【摘要】:指令是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类。
汉语“指令”范畴研究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语用学界对指令言语行为的研究,这类研究往往注重行为本身而忽略汉语语言形式;而另外一种是语法学界对祈使句的研究,但由于在汉语中,指令言语行为不仅仅是通过祈使句来表现,如果将指令言语行为的研究等同于祈使句的研究,不但会造成汉语指令行为研究的缺失和不完整,而且会造成仅对语法层面的描述而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构建的现象。
在本文,我们首先从对言语行为重新定义出发,修正了奥斯汀、塞尔和韩礼德对言语行为分类的认识,指出言语行为可根据“给予”“索取”和“信息”“行为”四个参数构成一个逻辑系统,由此,指出“指令”的本质是一种“索取”“行为”的行为,明确了指令言语行为在整个言语行为中的逻辑坐标。
根据对指令言语行为坐标的分析,我们进而修正了塞尔对指令言语行为判断标准的认识,提出了更具逻辑性的五项参数,并对制约指令发出的因素进行探讨,得出在所有的因素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话语权”。同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话语权”不是一个固有的指令方式选择的模具,而是一个可以调节的机制,即指令言语行为的核心是“对话语权的处置”,这一思想为指令言语行为分类提供了新的依据。在“对话语权的处置”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指令言语行为分为:“强调自身话语权的指令言语行为”,“模糊彼此话语权的指令言语行为”和“强调对方话语权的指令言语行为”三大类别。
由此,根据话语权的变化,指令言语行为也就出现了“指令度”的问题。以往语用学者通常都认为间接指令是比较弱的指令而直接指令则是比较强的指令,对间接指令的研究也都是基于疑问和陈述作为次要施事行为的基础之上。本文则从分析威胁言语行为入手,指出威胁言语行为中的某一类可以作为间接指令出现,并且其指令力度最强。由此,我们得出,指令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强指令、一般指令和弱指令,进而可以细化为“威胁”、“命令”、“建议/商量”、“请求”、“乞求”五个等级。这样,我们不但明确修正了语用学界对于间接言语行为语力的认识和对于“威胁”归属问题的认识,而且扩大了指令言语行为研究的范围。
任何言语行为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形式。那么,指令言语行为的本质特点对汉语语法的选择具有什么样的制约作用?我们首先对指令对直接表达指令部分的制约作用进行了研究,包括对句式、主语、动词、语气词、语义各个方面的制约。同时,本文对指令表达的辅助部分——话语标记进行了研究,对“哪些话语标记可以作为支持性的部分进入指令言语行为”做出了“话语标记与指令行为双向选择”的理论假设,接着以“说”类言语行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最后我们对指令言语行为的语用规则进行了探讨。
总之,本文构拟了一个统合语用学中的指令研究、语法学中的祈使句研究和话语标记研究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以“话语权的处置”为核心,并由此展现了指令言语行为的五个层级以及汉语指令的语法表现。本研究对于目前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理论体系不完整、研究思路不清晰、研究内容有所缺失、研究对象片面化等不足进行了弥补。从理论出发回归到现实语法问题的讨论,构拟了一个较为逻辑化的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