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视角下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样经历着巨大转变。城市人口过度集聚产生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恶化等问题,因此欧美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不同角度研究缓解大城市问题的方法,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推崇和接受,并逐渐成为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城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启发性。本文以多中心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为题,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以及多中心模式的文献梳理,实证分析研究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尤其对郊区多中心结构的发展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剖析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
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空间自组织与经济机制来看,多中心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城市郊区化进程,多中心结构是空间扩展的最均衡的结构。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也符合多中心的趋势,尤其在郊区化开始之后,中心城区的居住、就业职能向外转移,外围的居住多中心与就业多中心逐步显现。本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静态方面,参照国外对城市就业中心的定义并结合上海的实践,利用就业密度这一指标,辨认出不同时期上海郊区的就业中心。郊区就业中心依照区县行政区分布,并且大体呈现离市中心距离越远就业密度越低的特征。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几个郊区就业中心也是带动区域增长的核心,就业中心的发展速度超过整个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动态方面,通过对郊区就业中心与主中心交通流的测度,与欧洲POLYNET项目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上海的多中心程度低于莱茵鲁尔、兰斯塔德、英格兰东南部等多中心较为明显的区域,但是高于莱茵美因、大都柏林、比利时中部、瑞士北部以及巴黎地区,处在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过渡阶段。随着道路网与地铁的不断完善,预计多中心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规划因素。其中土地制度与产业结构转型是促生上海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社会基础设施与交通通达性是影响多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策规划的引导对于城市空间有着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