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化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企业空间行为和城市空间组织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地理因素仍然是影响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的重要因素,城市在全球化时代更加彰显出其作为创新中心的重要性。
通过分工、权力、租金作用机制,行动者共同建构起了从地方到全球的企业网络。随着区域性、全国性、全球性的企业网络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促进了城市网络的发育。城市网络是企业网络不可或缺的嵌入环境。企业的各种流动只有在城市网络之中才能得以快速、有效的运转,从而将地方化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网络塑造了城市网络,城市网络亦反作用于企业网络。二者相辅相承,相互建构。企业网络及其嵌入的城市网络更成为信息化时代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引擎。
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也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前沿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两种取向分别是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和社会网络分析(SNA)。ANT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思潮,认为关系无所不在,并不否定结构的存在,而是主张超越结构主义,更为注重内在的关系和过程,侧重于定性地揭示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形成的过程。SNA则可以更为精确地量化揭示出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内涵以及联系的性质,在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在中国确立起来。企业空间组织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逐步削弱,主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出于多种目的在区域、国家、全球空间尺度上布局,形成复杂的企业网络。企业总部—子公司的联系构成了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内涵。总部集聚的城市成为网络中的控制中心,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劳动空间分工过程中也能够获得更多租金。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前沿理论,开展基于企业网络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城市网络理论框架体系,丰富国际城市网络理论研究,对促进中国城市网络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区域尺度上,本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基于企业网络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研究有以下结论:
(1)长三角城市网络存在着空间极化的发展趋势。以上海为核心,杭州和南京为次中心,沪宁(除常州、镇江外)、沪杭、杭甬Z字形发展走廊城市(除常州外)具有强大的网络权力,成为网络的控制中心,并且是网络结构中的结构洞,能够获取更多网络租金。以苏中(除南通外)、苏北、浙西南(除台州外)城市成为网络中的依附节点。常州、南通、台州这三座城市则处于半边缘状态。
(2)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影响。浙江城市、江苏城市分别以南京、杭州为次核心形成小派系。江苏城市凝聚成片的现象尤为明显。与基于全行业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相比,基于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受行政区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2005年,江苏和浙江基于服务业企业网络的城市联系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的特征,2010年跨越行政区的联系有所加强,但行政区划的影响仍然存在,形成了南京、杭州向省内辐射的网络形态。
(3)就整体而言,基于企业网络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分别对全行业网络以及服务业网络节点中心度具有正面的影响。企业家精神是影响网络点出度的重要因素。
在国家尺度上,本研究从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相结合的视角,研究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对中国城市网络的引力主要有以下三点发现:
(1)以上海为核心的Z字形发展轴线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对外吸引与辐射能力较强,其中上海对中国城市网络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苏北、苏中、浙西南城市不仅对外投资相对较少,辐射能力薄弱,在吸引能力上也相对落后于Z字形发展轴线城市。无论就长三角对外的吸引力或者就辐射力而言,城市网络之间的相互联系率先在经济中心城市发生。
(2)上海对中国城市网络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华东、华北、华南城市经济区与上海的联系十分密切,其中长三角是上海吸引力和辐射力最强的地区。华东区、山东区、东北区、西南区、湖北区、新疆区、西藏区的引力以辐射力为主,权力作用大于威望作用;对华北区、华南区、福建区、西北区以吸引力为主;威望作用大于权力作用。
(3)上海对中国城市网络的辐射力,存在着明显的邻近扩散以及等级扩散特征,趋向于国内的经济中心城市以及地理邻近的城市;对中国城市网络的吸引力趋向于沿海以及沿江T字形发展轴线城市。其中北京、深圳是上海吸引力前两位城市;以上海、北京、深圳为总部的中央企业在京-沪、深沪联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全球尺度上,从FDI和ODI视角研究长三角与境外经济联系主要有以下四点结论:
(1)外商投资促进了长三角崛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全球-城市区域,然而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路径也将长三角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就长三角内部而言,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参与新的国际劳动,不同于江苏、上海以外资为主体的发展路径;浙江在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外贸出口上的表现要优于江苏和上海。对外资以及外贸的结构分析,表明:东亚、北美、西欧是长三角重要的贸易伙伴,其中香港是长三角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以及重要的出口市场,对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对长三角上市公司2005年、2010年对外投资形成的跨境城市网络的分析表明,长三角上市公司对外联系主要集中在东亚、西欧、北美以及离岸金融中心等地,其中香港是这两个年度长三角企业对外设立子公司最多的城市,长三角企业在香港主要从事投资控股、进出口贸易、信息服务等业务,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香港发挥着连接长三角区域性城市网络与世界城市网络的桥梁作用。
(3)长三角跨境城市网络的总部控制中心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沪宁、沪杭、杭甬Z字形发展走廊的城市,其中上海的核心引领作用明显,此外,杭州、南京、宁波、绍兴、苏州等是长三角对外投资最为活跃的城市,而苏北、苏中、浙西南城市(除台州外)的表现相对逊色。回归分析表明,金融业发展水平与企业家精神对长三角ODI具有正面的影响。
(4)对于长三角发展而言,长三角跨境城市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长三角在世界城市网络的总部控制权力,并提高在城市网络中的位置,从而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的转型,充分利用国外各种资源,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突破“价值链陷阱”。
在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展开三个讨论:
(1)企业作为企业网络的空间组织实际上也是一个集聚与扩散的过程。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除了外资企业以及中国中央政府、长三角地方政府的交互作用之外,长三角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区域、全国、全球尺度上的网络化过程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企业与城市的网络化过程是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企业网络布局逐步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长三角两省一市都市连绵区也正加速形成之中。
(2)基于上市公司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分析,可以将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总结为:一轴三中心,以上海为核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Z字型发展的发展轴线对长三角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3)上海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一方面需要发挥“全球城市”的功能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高端要素,加强对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网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世界城市性”,加快培育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从而加强对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网络辐射力,从而在国内及国际两个扇面发挥出更大的网络优势。
综合上述三个实证分析,本研究认为:
(1)在区域尺度上,长三角要加快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鼓励企业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优化网络布局,推动企业网络向相对欠发达的苏中、苏北以及浙西南地区扩散,促进长三角城市网络相对均衡发展。
(2)在国家尺度上,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要进一步加快实施“四个中心”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对中国城市网络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尤其是要加强对华北区、华南区、福建区、西北区的辐射力。
(3)在全球尺度上,长三角要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更多上市公司拓展海外企业网络,从而加强长三角对世界经济的总部控制能力,从而实现长三角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