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蝙蝠紫外视觉、语言基因Foxp2及冬眠抗氧化酶Peroxiredoxins相关的脑区组织学比较研究

宣富君  
【摘要】:蝙蝠具有众多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本论文围绕蝙蝠视觉、回声定位及其冬眠特性展开,分别就蝙蝠紫外视觉能力、语言基因Foxp2与回声定位相关核团及冬眠前后一类新兴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s进行了相关的脑区组织学比较研究: 1:为揭示蝙蝠基于视锥细胞的紫外视觉能力,本研究对四种不同生态习性且具代表性的蝙蝠进行了双目紫外刺激实验。通过比较分析主视皮层Fos蛋白的表达差异,我们发现:在食虫类回声定位蝙蝠中,恒频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 CF)应该已经丧失了基于短波视蛋白的紫外视觉能力,1h刺激后在主视皮层,这个大脑图像处理中枢,相对于对照组并没有出现更多的Fos蛋白阳性信号,而调频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i, FM)却应该保留了这种紫外视觉能力,在其主视皮层出现了大量Fos蛋白的表达;相应地,在食果实的旧大陆蝙蝠中,洞栖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也丧失了这种紫外视觉能力,相对于对照组亦没有在主视皮层出现更多的Fos蛋白,而树栖犬蝠(Cynopterus sphinx)却应该也保留了这种紫外视觉能力,主视皮层出现大量信号。因此,本实验免疫组化数据在表明蝙蝠基于视锥细胞紫外视觉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供了翼手目可能的基于该紫外视觉的分布情况。而且,本研究结果与之前报道的分子进化推论相符合,即蝙蝠在进化过程中,可能由于感觉代偿及栖息环境差异,具有更高级别回声定位能力的恒频蝙蝠和洞栖果蝠它们的短视蛋白基因发生了基因缺失,丧失了紫外视觉能力;而调频蝙蝠和树栖果蝠却保留了,蝙蝠是另一类拥有基于视锥细胞紫外视觉能力的哺乳动物。 2:Foxp2作为一种在发声及相关神经调控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多功能转录因子,可能与蝙蝠回声定位能力的发展和进化有关。为此,我们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具有不同回声定位能力蝙蝠的两个代表性脑区——前侧扣带皮层(ACC)和嗅结节(Tu), Foxp2基因的差异性达表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其中,调查的5种四大类代表性蝙蝠物种包括食虫类具回声定位能力的马铁菊头蝠(恒频,CF)(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大蹄蝠(恒频,CF)(Hipposideros armiger),大足鼠耳蝠(调频,FM)(Myotis ricketti),旧大陆果蝠中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利用舌头敲击上颌发出超声)及犬蝠(Cynopterus sphinx)(不发超声)。结果表明:Foxp2在ACC脑区食虫类回声定位蝙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旧大陆果蝠,而在Tu脑区则后者较为丰富;另外,在各自分属的组内,物种间并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的结果不仅进一步支持了我们之前免疫组化的结果,也进一步表明:Foxp2在蝙蝠脑区的差异性表达除了可能与回声定位能力相关外,也很有可能是一个与旧大陆果蝠基于嗅觉系统食物选择能力相关的一个基因。更重要的是,本项工作可为后期进一步进行脑区功能实验,真正揭示Foxp2基因功能多样性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位点。 3:哺乳动物的整个冬眠过程一般由多个延长的蛰伏期并伴随短时间的苏醒组成。期间,大脑,这个易受氧化应激损伤的部位,为抵御该过程因产能增温而产生的大量自由基ROS/RNS,机体自身必须得有一套功能强大的抗氧化系统。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手段,第一次对冬眠动物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冬眠前后40多个代表性脑区PrxⅢ, DJ-1及PrxI三个抗氧化物酶的分布及差异性表达情况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发现:PrxⅢ, DJ-1和PrxI在蝙蝠脑区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内均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表达;且与活跃阶段相比,上述三蛋白酶整体表达量在冬眠阶段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充分表明Peroxiredoxins这个过氧化物酶家族很有可能就是冬眠动物脑区最主要的抗氧化物。而且,通过比较冬眠动物与非冬眠模式动物脑区,主运动皮层、海马及黑质,三个分别与ALS, AD及PD发病机理密切相关核团Peroxiredoxins的表达差异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冬眠动物特有抗氧化机制潜在的医用价值。最后,基于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s,我们对冬眠动物的抗氧化机制进行了探讨,推测这种特殊高效的抗氧化能力可能就是机体自身具有的一种脑组织预处理保护模式,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可能还与蝙蝠长寿命的特性相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树义,王立新;人工神经网络在蝙蝠回声定位叫声识别方面的应用[J];动物学杂志;2001年04期
2 丁东;用于监测海豚回声定位脉冲参数的微处理机系统[J];声学技术;1984年02期
3 吴飞健,陈其才;蝙蝠听觉器的“视”功能[J];生物学通报;1997年07期
4 李鹏;陈发军;黄时杰;宗浩;;短嘴金丝燕的回声定位机制与其归巢行为的探究[J];四川动物;2007年01期
5 吴飞健;陈其才;;以耳代目的动物[J];大自然;1997年06期
6 马杰,沈钧贤,赵辉华,张树义;回声定位蝙蝠及其声通讯[J];动物学杂志;2002年06期
7 王谷岩;;蝙蝠的回声定位[J];生物学通报;1984年03期
8 江廷磊;冯江;孙克萍;赵云蛟;张桢珍;;江西省翼手目新记录—绯鼠耳蝠[J];兽类学报;2007年02期
9 张树义,赵辉华,冯江,李振新,盛连喜;蝙蝠回声定位与捕食对策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9年06期
10 朱钤;海豹们用耳来看[J];大自然探索;1988年01期
11 周晓明;回声定位蝙蝠听觉系统的特化[J];生命科学;1997年02期
12 ;新知短信[J];知识就是力量;2005年06期
13 王春华;;动物奥秘与军事发明[J];发明与创新;2007年02期
14 ;科学发现[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8年09期
15 海生;;顺风顺水的蝙蝠进化[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06期
16 张树义,冯江,李振新,盛连喜,王立新;三种蝙蝠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信号的比较[J];动物学报;1999年04期
17 张帆;弈琦;;动物的“回声定位”[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0年09期
18 ;“蝙蝠”盲童[J];科学与文化;2007年05期
19 栾瑞红;吴飞健;Philip H.-S.Jen;孙心德;;GABA能抑制调制大棕蝠下丘神经元对串声刺激的强度敏感性(英文)[J];生理学报;2007年06期
20 曾铁;;蝙蝠脑中的3D地图[J];自然与科技;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才;付子英;王欣;唐佳;;蝙蝠听觉功能结构对回声定位的适应[A];湖北省生理学会2007年度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和平;耿生群;;超声波盲人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栾瑞红;PHS Jen;孙心德;;GABA调制大棕蝠下丘神经元对不同重复率串刺激反应的强度及频率敏感性[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晓晨;王世强;;冬眠动物心肌细胞耐受低温机制研究[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罗峰;李安安;吴飞健;梁冰;张树义;陈其才;;两种蝙蝠下丘神经元声反应特性的比较[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沈钧贤;;动物声通讯及听觉机理研究新进展[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代正坤;武鹏飞;王宇;王福勋;;越南中蹄蝠回声定位信号的分析[A];2009年度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栾瑞红;吴飞健;PHS Jen;;掩蔽效应对大棕蝠下丘神经元听反应特性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张广钦;付昱;白淑华;周曾铨;王世强;;冬眠动物黄鼠心肌细胞自发钙火花的低温适应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杨长生;杜金香;马艳;;一种宽带仿生信号的小波变换域分析[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富君;蝙蝠紫外视觉、语言基因Foxp2及冬眠抗氧化酶Peroxiredoxins相关的脑区组织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洋;蝙蝠听觉和食性相关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正侬;豚鼠听性中脑对声音时程的神经编码及可塑性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刘颖;马铁菊头蝠生长发育及交配期交流声波行为生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栾瑞红;大棕蝠下丘对串声重复率的编码及听觉掩蔽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欣;不同声刺激模式所致的下丘神经元的掩蔽效应和恢复周期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胡开良;四种蝙蝠色觉的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成彬彬;自适应雷达波形的仿生处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崔杰;翼手目维生素C合成系统进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漱芹;汉语自闭症儿童视觉性语义理解机制的探索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梅;蝙蝠场强分布测量系统的整体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江;贵州省七种蝙蝠空间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海浪;计算神经科学在生物声纳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4 韩秀群;旧大陆果蝠肌球蛋白Ⅵ基因Myo6适应性进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敏;七种蝙蝠回声定位行为生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曹晓琳;蝙蝠发声声场强度分布测量仿真系统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颖;蝙蝠科6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及其种内差异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肖扬;免疫系统在冬眠动物中的动力学变化[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芳;河南省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章鹏;基于移动平台的生物声纳系统目标探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蝙蝠可能先会飞,然后才学会回声定位[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通讯员 董盈盈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揭秘回声定位进化机制[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李荔;刘洋:进化的神奇创造力[N];北京科技报;2010年
4 姜澎;揭开蝙蝠回声定位奥秘[N];文汇报;2008年
5 编译 王金元;鲸为什么要唱歌[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胡德荣;探索蝙蝠回声有助研究语言障碍[N];健康报;2007年
7 ;蝙蝠能成飞行高手:除了回声还靠触觉[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栾海;以冬眠动物研究人心衰原因[N];人民日报;2002年
9 记者 栾海;从冬眠动物探心力衰竭[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10 ;某些视觉能力老人高于青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