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杨生照  
【摘要】:与传统易学研究中注重文献考证,依靠章句注疏的研究方式不同,本文是以“新轴心时代”价值规范体系的重建作为现实指向,以“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作为理论问题,进而展开的对作为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之源头,同时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的《周易》文本的哲学思想研究。 鉴于“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形而上学”)及其发问方式(“何以可能”)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核心问题“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关性,本文对于《周易》文本的思想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是在与康德哲学的比较和对话中展开的,即:康德是通过对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性考察,来为科学形而上学的建立奠定基础;本文则是通过对《周易》特殊的文献构成、文本性质,及其所蕴含的特殊思想观念的讨论研究,来探寻易道形而上学的建构得以可能的原因或根据。 本文的具体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从文本的层面对《周易》的文献构成和文本性质的历史衍化及其与中国古代轴心时期社会与思想文化大转型之间的关系的考察。通过考察,本文指出: 《周易》文本的历史衍化所经历的时间恰好与中国古代轴心期大转型所经历的时间相对应,即都是从殷周之际经春秋战国直至汉初约八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二、由于《周易》最初是为卜筮预测吉凶之用而作,所以,对《周易》思想的研究以及“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之问题的思考便应当从卜筮的角度切入和展开。 第二部分(第二章),专从卜筮的角度,通过对《周易》筮占与“龟卜”等其他卜筮形式的比较从而彰显“易筮”中的理性成分。“易筮”的理性成分,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主要体现为以“数”为占的特点,后者乃是根源于作《易》者以“数”而“观”作为整体的宇宙或世界之存在的“天象”的思想活动。 第三部分(第三章)主要是通过对《周易》卦爻象系统之历史起源与形上根源的讨论,指出《周易》卦爻象同时兼具抽象性与具象性的双重品格,并将这双重品格概括为“象-数统一”的特点。与此双重品格相应,《周易》卦爻象一方面能够展开为一种形式化的推演,另一方面又始终不离于具体事物的存在。 第四部分(第四章)主要是对《周易》卦爻辞系统的讨论,从而展现殷周之际思想观念的转向。通过讨论,本文指出:一、《周易》卦爻辞与卦爻象系统有其共同的形上根源,即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普遍之“观”;二、《周易》卦爻辞与卦爻象系统之间具有相当的对应性;三、从内容上来说,《周易》卦爻辞可分为“象辞”与“占辞”两个部分:“象辞”主要由大量的殷周歌谣和少量的殷周史记组成,其中的殷周歌谣记述了中国上古先民在其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源始经验,蕴含着古人对世界和人自身存在的各种观察和认识,而殷周史记则记载了殷周之际所发生的一些历史故事;“占辞”则涉及大量的表示吉凶休咎的断语和少量体现古人对世界变化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的生活格言,以及许多关于占筮的前提性观念的“有孚”,即诚信。 第五部分(第五章)主要涉及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之思考的回顾性讨论和对作为整体的《周易》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易道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作出讨论。根据康德对“纯粹理性”所作的批判性的考察,使“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根源或条件主要有三个,即:一是感性直观提供感觉经验以为知性思维提供知觉材料,是知性思维提供知性范畴以规范整理杂多的感性材料,三是先验想像力提供先验的图型,即时间使得感性材料和知性范畴之间不仅具有一种源始的本质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使得二者的综合统一得以先天必然地发生。在《周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三个部分,即《周易》筮占、《周易》卦爻象和《周易》卦爻辞:卦爻辞中的“象辞”部分所蕴涵的源始生活经验大约相当于康德的通过感性直观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由“--”与“-”两个符号所组成的卦爻象系统大约相当于康德的由知性思维所提供的知性概念或范畴,后者的作用就是在于整理和规范感性直观所提供的经验材料;在《周易》筮占过程中,对卦爻象和与之相应的卦爻辞的解释活动则大约相当于康德所谓“先验想像力”所提供的先验图型。易道形而上学的建构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在《周易》中不仅有抽象性的卦象推演,而且也有各种具体而现实的生活经验,并且更重要的是还有借助于想像力所进行的筮占的解释为抽象的卦象推演和具体现实的生活经验之间的结合与统一构筑了桥梁。 第六部分(附录)进一步从“是什么?”与“何以可能?”这两种发问方式上对一般形而上学的本质内涵与基本问题作出讨论。通过讨论,本文指出,任何发问和探究都包含着“是什么?”与“何以可能?”这两个部分,它们同时也是作为存在论的一般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前者构成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之问,后者则是形而上学的“实存”之问,二者统一于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追问与思考之中。“是什么?”的发问和思考奠基于“何以可能?”的发问与思考,这种奠基关系在形而上学的探究中就体现为“实存”之问比“本质”之问具有一种优先或基础性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子葳;;《周易》中的天人之学[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杨岗营;张斌峰;姜文化;;《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3 王国良;试析《周易》的《彖》《象》二传中的刚健精神——兼论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特征的发端[J];哲学研究;1986年06期
4 郭德全;《周易》与小提琴[J];中国音乐;1990年04期
5 唐明邦;《周易》的忧患意识与自强精神[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6 陈德述;论《周易》的科学原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7 王清德;《周易》与企业经营管理[J];管子学刊;1994年04期
8 郝长江;《周易》中的自强不息精神[J];晋阳学刊;1997年06期
9 刘玉平;论《周易》思维形式的特色[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杨达荣;论《周易》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11 萧汉明;《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J];哲学研究;1984年09期
12 徐道一,丘亮辉;《周易》与自然辩证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10期
13 李玲;简说《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14 王建堂;《周易》流行语及文化层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15 何成正;初论《周易》管理理念之精要[J];桂海论丛;1995年04期
16 李少惠,朱岚;《周易》管理思想及其文化生态根源[J];周易研究;1996年04期
17 李太生;《周易》精蕴初探[J];周易研究;1998年03期
18 高慎贵;《周易》简论[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19 徐道一;周易·科学·21世纪——实例和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0 周楗人;;浅谈《周易》的道德思想[J];理论导刊;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永康;;杜威: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改造[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梁志学;;略论先验逻辑到思辨逻辑的发展[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傅永军;;哈贝马斯论形而上学之思和后形而上学之思[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国荣;;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5 陈文达;;论认知心理学之“形而上”本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善解;;论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兼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赵仲牧;;形而上学的建构和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发言提纲)[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仲牧;;形而上学的建构和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发言提纲)[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陆杰荣;;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命运(概要)[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廷国;;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试论现象学的自然观[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生照;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新根;《周易》管理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喜艳;《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D];苏州大学;2010年
4 徐瑞;《周易》符号结构论[D];山东大学;2010年
5 邱崇;《周易》语篇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赵娟;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D];复旦大学;2012年
7 邵志伟;易学象数下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营构[D];山东大学;2012年
8 王娅维;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莹;周易古经之比兴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的两次转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吴怀林;论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复杂性关系[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郑寒江;形式与法律的关系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曹颖新;罗素的实证精神与中国实用至上的接受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侯平栓;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晓冬;从康德到汉斯立克[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8 周维功;论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观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化影;马克思哲学的形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王增福;论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教授 刘绪贻;辨析一个习惯性的提法[N];北京日报;2008年
2 吕录庭;抓基层要防止形而上学[N];解放军报;2002年
3 李永胜;文化哲学的困境与出路[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立华 袁海军;鹏鸣:顽强留守“诗意世界”[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5 江怡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形而上学研究在西方的复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彭国华;形而上学的历史与命运[N];人民日报;2010年
7 余敦康;《周易》的决策智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王家忠;《周易》“五位一体”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周山;《周易》的文化价值[N];文汇报;2010年
10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易》宇宙论:中国美学的理论之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