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与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淀山湖是上海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近10多年来,由于淀山湖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其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对淀山湖周边居民及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自1985年起,淀山湖部分区域水华暴发时有发生,因此对淀山湖富营养化综合防治方法进行探讨很有必要。本论文通过对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时空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淀山湖已实施的生态修复试验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总结与评价,借鉴《欧盟水框架指令》中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条款,总结经验与不足,为淀山湖后续的富营养化综合整治工作提出科学化建议。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近年来,淀山湖内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叶绿素a含量等群落特征与历史记录相符,但优势种既有重合也有演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10年10月——2012年8月,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339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绿藻门最多,硅藻门和裸藻门次之,金藻门、甲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种类数较少,数量也较稳定。优势种主要由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链丝藻(Ulothrix flaccidum)、交错丝藻(Ulothrix implexa)、衣藻属(Chamydomonas.sp)等,硅藻门的模糊直链藻(Melosira ambiug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小环藻属(Cyclotella.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蓝藻门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sp)、细微颤藻(Oscillatoria subtrillissima),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啮噬隐藻(Cryptomonas eros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吻状隐藻(Crytomonas rostrata)等组成。其中,尖尾蓝隐藻、小球藻为调查期内的主要优势种。浮游植物种类数总体分布特征为湖北部湖西部西南元荡湖湖中部湖南部湖东部区域。
(2)2010年10月——2012年8月期间,淀山湖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06×106cells/L,在2.09×106~31.66×106cells/L之间变化,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10月,最大值在2011年5月。浮游植物群落构成来看,在调查期间绿藻门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硅藻门呈现比例逐渐增长的趋势,隐藻门所占比例较为平稳,蓝藻门所占比例呈现波动趋势,金藻门、甲藻门、黄藻门、裸藻门所占比例较为平稳且含量较少。空间分布特征为:湖北部湖西部西南元荡湖湖中部湖南部湖东部。
(3)2010年10月——2012年8月,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12.47mg/m3,在2.07-27.57mg/m3之间变化,总体呈现波动变化,同密度变化趋势相似。空间上,最小值出现在位于湖西南部元荡样点,最大值则出现在位于东部的湖5样点,总体呈现湖东偏北部湖东北部湖东偏南部湖中部湖西南部的特点。
(4)调查期间,淀山湖2010年10月——2010年12月水质为中营养至富营养水平,2011年2月——2012年8月水质为中营养至重富营养水平。空间上,除湖区北部、东北部、湖区西南部为中营养至富营养水平外,其他区域营养状态指数均偏高,处于中营养至重富营养水平。
2.淀山湖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且导致浮游植物激增的营养盐主要为氮、磷,输入渠道主要为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两种,其中以外源性污染为主。
3.淀山湖区域针对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问题试行了相应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前置库工程、控藻工程和生态修复综合控制工程等,现行的富营养化综合整治措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周期、营养源控制、流域水环境管理制度、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体系等发面,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4借鉴《欧盟水框架指令》中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条款,笔者认为淀山湖富营养化综合整治措施应该从开展本底调查、建设公众参与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区域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严格界定惩罚措施、定期维护工程设施、撰写浅水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编制水质变化趋势图、拓展资金来源、建设跨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
|
|
|
|
1 |
张剑铣;克钧;;农业对环境的影响[J];今日科技;1977年11期 |
2 |
刘宇;臧淑英;;湖泊水质遥模型综述[J];民营科技;2011年03期 |
3 |
李宝林;王玉亭;张路增;;以浮游植物评价达赉湖水质污染及营养水平[J];水生生物学报;1993年01期 |
4 |
沈治蕊,卞小红,赵燕,吴云海,夏红;南京煦园太平湖富营养化及其防治[J];湖泊科学;1997年04期 |
5 |
陈尚,朱明远,马艳,李瑞香,李宝华,吕瑞华;富营养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围隔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
6 |
刘亚洁,张占忠;江西省临川市西湖水质富营养化评价[J];江西科学;2000年04期 |
7 |
饶群,芮孝芳;富营养化机理及数学模拟研究进展[J];水文;2001年02期 |
8 |
Jorma Kuparinen;Liisa Tuominen;马志华;;富营养化作用和自净作用:大尺度周期和流体动力过程的反作用[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1年Z1期 |
9 |
马经安,李红清;浅谈国内外江河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状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
10 |
王孟,邬红娟,马经安;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
11 |
裴洪平,郑晓君;引水后杭州西湖主要水质参数的因子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2005年01期 |
12 |
仓恒瑾,许炼峰,李志安,任海;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最佳管理措施及其发展趋势[J];生态科学;2005年02期 |
13 |
苏玉萍,郑达贤,陈娜蓉,王家乐,林婉珍;环境因子对福建省山仔水库水华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年03期 |
14 |
卢少勇;金相灿;余刚;;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J];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
15 |
黄萌;;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污染生态效应[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20期 |
16 |
杨旭光;李文奇;周怀东;朱端卫;;河北YH水库不同季节中微囊藻毒素-LR与N、P之间的关系[J];湖泊科学;2007年02期 |
17 |
陈圆;马钦彦;王玉涛;康峰峰;田平;卢俊峰;;北京密云水库及入库径流水化学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18 |
郑志鹏;;杜塘水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及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
19 |
刘连成;陈冶;杨湘奎;;扎龙湿地环境退化与保护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6期 |
20 |
;书海拾贝[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