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泓涧流域景观特征及其水环境质量研究
【摘要】:龙泓涧是杭州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是西湖天然的补给水源。随着社会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龙泓涧流域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以氮污染为主的水环境问题。本论文依托“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城市内湖氮磷去除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课题(2013ZX07310),选取龙泓涧流域为研究对象,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出发,通过对该流域的景观特征、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探究该流域景观-水环境的响应关系,寻求该流域生态环境的优化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龙泓涧流域的景观多样性较高,主要包括森林、茶园、水体、建筑用地和城市绿化5种景观类型。景观结构呈规律性分布,水体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均匀度、聚集度和结合度较高,破碎度较低。(2)通过“源”、“汇”景观指数来描述“源”、“汇”景观对污染物的贡献和截留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龙泓涧流域的“汇”景观指数(HI)大于“源”景观指数(YI),说明该流域的景观对污染物的截留能力大于贡献能力,有利于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因此,在流域尺度上该流域的景观格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3)龙泓涧水质总体呈现“低碳、低磷、高氮”的特点,水质随时间变化较大,而随空间变化不大。时间上,水体中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波动较大,以TN为例,变化范围在0.80 mg/L~21.28 mg/L之间。空间上,水体中各污染物浓度变化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梯级塘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方面,梯级塘对含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于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4)利用模糊数学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对龙泓涧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龙泓涧水质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均为劣V类。其中,TN所占的权重最大,三个水期分别为0.672、0.606、0.653。这表明龙泓涧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TN。(5)龙泓涧流域的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对水质产生不同的影响。景观格局尺度的景观指数比景观结构尺度的景观指数更能解释水质指标的某些变化,景观格局与水质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基于以上结论,结合龙泓涧流域的具体情况,可分别从合理划分景观功能区、科学分配“源”“汇”景观格局、严格控制非点源污染3个方面对该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
|
|
|
|
1 |
何晓蓉,李辉霞,周红艺,陈峰云;我国山地城镇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
2 |
哈斯巴根,肖笃宁;内蒙古额济纳蒙古族荒漠景观多样性传统知识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
3 |
吴泉源,鲍文东,张祖陆,蔡裕民;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烟台市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4 |
肖生春;肖洪浪;肖笃宁;周茅先;;额济纳蒙古族民间景观格局反映的区域环境状况[J];冰川冻土;2006年04期 |
5 |
岳隽;王仰麟;李贵才;吴健生;谢苗苗;;不同尺度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对水体质量的影响——以深圳市西丽水库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
6 |
张清雨;白红英;孙华;张善红;高翔;;近30年秦岭东西两县区森林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
7 |
马宗义;颉耀文;余林;赵虹;高桥;钱富;;单一景观类型时空变化分析方法——以酒泉盆地绿洲化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2期 |
8 |
郭泺;杜世宏;孙皓铭;丁超;;珠海市城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
9 |
孟优;张滢;周益民;刘洋;;吐鲁番历史文化遗迹周围景观类型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
10 |
唐永鑾
,余显芳
,古秋森
,徐君亮
,徐国旋
,徐鏡良
,陈汀文;粤东海滨的景观类型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2期 |
11 |
魏晉賢;;“景觀层”的概念[J];兰州大学学报;1962年01期 |
12 |
傅丽华;李晓青;凌纯;;基于景观敏感性视角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权重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
13 |
赵全勇;孙艳玲;王中良;;城市化进程中天津城市热岛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
14 |
陈凌静;王锐;高明;陈令;陈光银;;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梯度变化分析——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
15 |
钱乐祥,陈云增;福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及其环境响应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6 |
李俊祥,王玉洁,沈晓虹,宋永昌;上海市城乡梯度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04年09期 |
17 |
张天新,张擎;城镇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溪流景观影响因子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4期 |
18 |
张雅梅,安裕伦;贵阳市景观类型与人口密度相关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年02期 |
19 |
李云玲,严登华,裴源生,秦大庸;黑河流域景观动态变化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20 |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