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和去乙酰化酶SirT1相互作用机制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

董淑娴  
【摘要】:在真核细胞中,自噬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两种主要的蛋白降解途径。SirT1是一种烟酰胺二核苷酸(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在寿命的延长和压力响应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来研究表明,SirT1在自噬的调节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对于调控SirT1诱导的自噬相关机制的研究还不清楚。REGγ是一种20S蛋白酶体激活因子,介导非泛素依赖的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在调节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发现,REGγ的缺失可以引发自噬,REGγ直接和SirT1结合,并且促进SirT1的降解,从而减弱了SirT1与自噬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维持自噬在较低的水平。更进一步,我们发现,能量饥饿可以增强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SirT1的磷酸化,从而减弱REGγ与SirTl的相互作用,释放SirTl,诱导自噬,阐明了REGγ在选择自噬和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之间的分子开关的重要功能。我们的研究为正常和压力条件下自噬的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健,游自立;蛋白酶体酶切位点预测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4年01期
2 宋哲;刘涛;焦春波;刘伟;朱鸣华;王晓刚;;蛋白酶体对抗原蛋白酶切特异性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8年09期
3 陈晓勤;潘小芬;谢军;;蛋白酶体活性测定与组分分析方法的建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50期
4 王艺芳;张令强;贺福初;;26S蛋白酶体组装的分子机制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12年06期
5 彭睿,秦浚川,宋晓龄;蛋白酶体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年03期
6 陈曦;时国庆;钟广蓉;陈娟;林森;孙清;;三苯基锡对神经细胞蛋白酶体活性与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9年19期
7 张召;;降解的智慧[J];生命科学;2013年11期
8 吴焱秋,柴家科;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组成及其生物学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9 屈顺林;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受体胞吞[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年01期
10 鲁凤民;李雅娟;庄辉;;N-端加flag标签增加P21~(Cip1/WAF1)蛋白质稳定性[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2期
11 赵天锁;任贺;郝继辉;;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9年32期
12 王金昌;李燕萍;;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生物学功能[J];江西科学;2006年02期
13 刘春;张占琴;;植物中泛素/蛋白酶体介导的蛋白质水解对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14 张滨;马美湖;;真核细胞蛋白酶体降解血红蛋白分子机理[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S1期
15 陈季武;左秋红;计磊;李晓涛;;非泛素依赖地降解蛋白质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07期
16 郭启芳,邹琦,王玮;植物泛素/26S蛋白酶体通路的生理功能和分子生物学[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年05期
17 许传俊;李玲;;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与植物的生长发育[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3期
18 黄海杰;陈雄庭;;植物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年07期
19 刘涛;宋哲;焦春波;刘伟;朱鸣华;王晓钢;;基于SVM方法分析蛋白酶体裂解位点的特异性[J];化学学报;2008年21期
20 谢江安;梅虎;吕娟;潘显超;王青;张亚兰;;基于VHSE结构表征的蛋白酶体酶切位点预测及酶切特异性研究[J];化学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梅;郭维;徐波;吴军;冉福香;李润涛;崔景荣;;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YSY01A对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陈曦;时国庆;钟广蓉;陈娟;林森;孙清;;三苯基锡抑制细胞蛋白酶体活性并导致神经毒性[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永列;张伟民;吕亚萍;胡惟孝;;连续荧光监测法测定蛋白酶体活性及其在筛选蛋白酶体抑制剂中的应用[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关翠萍;许文;林宝全;许爱娥;;蛋白酶体抑制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表达及输出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关翠萍;许文;林福全;许爱娥;;蛋白酶体抑制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表达及输出的影响[A];2012年浙江省皮肤病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周永列;;连续荧光监测法测定蛋白酶体活性及其在筛选蛋白酶体抑制剂中的应用[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昉;杨亚萍;蔡增林;王芬;刘春风;;帕金森疾病中蛋白酶体和不同自噬缺陷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黄洪标;张小燕;李舒珏;刘宁宁;练雯;刘金保;;生理浓度的ATP负性调节蛋白酶体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朱荣;马延超;王瑞元;;一次大强度运动后大鼠骨骼肌收缩蛋白降解和26S蛋白酶体活性的变化[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青春;常君丽;谢敏;陈钦浩;王少辉;廖晓梅;;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磷酸化的影响及其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伯雨;睾丸蛋白酶体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葛鹏飞;短暂性脑缺血后蛋白质代谢障碍的蛋白酶体基础[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冬;防己诺林碱的蛋白酶体抑制作用在其抗肿瘤作用中的机制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李旭平;蛋白酶体抑制引起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机制和保护策略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章宏峰;蛋白酶体活性与突变亨廷顿蛋白聚集物累积及其细胞毒性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小芬;组织特异性蛋白酶体抑制剂—藤黄酸的发现及意义[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7 王海峰;抑制蛋白酶体功能对脑胶质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李越;20S蛋白酶体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老化中的改变及其在诱导衰老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9 王洪枫;蛋白酶体降解SCA3疾病相关蛋白ataxin-3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杨昉;过表达人α-synuclein的PC12细胞中蛋白酶体和自噬途径的作用及其交互联系[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梅;中国常用农药对蛋白酶体和线粒体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2 宋操;短暂脑缺血导致损伤神经元中的蛋白酶体聚集方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广强;REGγ依赖的蛋白质降解体系构建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焦春波;ANN方法在蛋白酶体酶切研究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谢江安;基于VHSE结构表征的蛋白酶体酶切位点预测及酶切特异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蔡同建;蛋白酶体活性改变在锰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7 陈实;捻转血矛线虫蛋白酶体β5亚基编码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8 潘琪;蛋白酶体功能下降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9 常君丽;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磷酸化调节及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华平;20S蛋白酶体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丽君;美发现调控细胞清除受损蛋白质的酶[N];科技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