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优化研究
【摘要】: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后,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深入推进。2018年国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大战略的实现也亟需发挥高等教育的支撑引领作用,但目前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服务支撑能力不强,尽管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领域推进协同发展的探索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但协同发展成效滞后于其他领域。究其原因,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政策缺位、缺乏有机协调、衔接不畅、滞后、体制机制掣肘等问题,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回溯十多年来的政策实践,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亟待实现由探索到发展,由经验到科学的转变,紧扣问题的政策调整和优化是促进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故而,对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如何优化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意在通过对现有的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政策优化的方向,从而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可参照的依据。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第一,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的理论分析;第二,现有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第三,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优化的依据;第四,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优化的方向;第五,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优化的路径。以上五方面研究内容是围绕“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优化以及如何进行优化”这一逻辑思路,综合运用文献法、政策文本分析法、访谈法、比较法,按照内涵把握、问题剖析、依据探寻、方向提出、实现路径的研究思路展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经历了起步阶段和探索阶段,大多散见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地方层面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而国家发展战略的形势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则分别形成了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外生推动力”和“内生牵引力”。第二,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在区域高校联盟构建、学生交流交换、合作办学与学科协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协同主体的错位与缺位、协同内容的局限与滞后、协同成效不显著等问题。究其原因,有协同发展制度机制不健全、传统管理体制掣肘、区域文化认同缺失等因素。第三,在梳理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优化的基础和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优化的方向应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遵循差异性、互补性、开放性原则。厘清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各方的权责定位,理顺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政府间关系,增强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性,理顺地方利益与区域利益关系,推动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分类定位参与协同发展。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分阶段目标,在制定体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目标和当下的具体目标。基于以上结论,研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优化路径。首先,改进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制定,着眼于强化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提升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等。其次,强化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执行,具体从提供政策执行保障,夯实政策执行能力,激发系统变革活力,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着力。最后,通过完善督导评价体系,加强信息舆论引导,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打造新型长三角高等教育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