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5)
【摘要】:1949—1955年,这六年是新疆地区和平解放后恢复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转型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础上,这六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疆地区由隐蔽转向公开,进而发展为常态化宣传。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疆地区的“重新出场”,即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零星、局部式传播,这一时期实现了由点—线—面,进而覆盖到南北疆的全面推进,也与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同轨并行。基于此,本文聚焦1949—1955年这一转型期,运用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多学科研究的方法,从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历程、内容、路径、特点、意义和启示等角度展开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为学界的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一章主要考察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一是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和理论掌握群众等观点;列宁关于“彻底唤醒群众”,“领导者和组织者”和“思想一旦掌握群众,就变成力量”等观点;毛泽东关于“为着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依靠群众,就有力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和“用科学理论掌握和武装群众”等观点。由于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一般性以外,还带有特殊性,所以,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理论为基础。二是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当地民众的实际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党组织的现实需要等方面。第二章主要聚焦1949—1955年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这一时期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从“初步—稳步—深入”三个阶段推进。初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公开发展党组织、结合社会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建立起少数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稳步阶段主要以集中化开展干部教育,建立全疆范围宣传网,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读报等,使马克思主义逐步内化到少数民族群众中;深入阶段主要为农村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开展社会主义宣传,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第三章主要分析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宣传;二是围绕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等方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宣传;三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针和民族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宣传。第四章主要考察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一是纪念活动和标语口号,即开展纪念活动和宣传标语口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人民教育,即开展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新闻出版,即通过广播、报纸、书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四是大众文艺,即通过红色歌曲、少数民族诗歌和电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五章主要分析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意义和启示。一是主要特点,体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大众的角色流转,承载意识形态的少数民族言说,以尊重宗教信仰和民俗为助益等方面;二是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疆地区的影响力,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建设,促进了当地大众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三是当代启示,需要从坚持理论指导与新疆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与新疆民众相结合,坚持优化媒介与多元语境相结合等来把握。1949—1955年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了由点—线—面,到覆盖南北疆范围的全面推进,不仅与新疆地区社会实际、少数民族群众深相结合,而且以少数民族语言的宣介也增进了当地各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以线性历史视角对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展开深入探索,不仅有助于揭示新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轨迹,对于推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