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学术中国化思想研究
【摘要】:民国时期的学术中国化思想,是民国学人在面对思想界、学术界所出现的全盘西化倾向时自觉形成的方法论反思。这一思想由五四前后成长起来,在抗战时期达到高潮,它的主要诉求包括以民族语言和民族形式表达西学,以中国社会为对象应用西学和以中国文化为主体融汇西学。在民国时期,对学术中国化思想有系统阐发的包括国民党学人、社会科学领域学人、人文学术领域学人(文化民族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学人。首先,国民党学人的学术中国化思想,主要表现在其主导下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中,这一运动是对1930年代国民党复兴传统文化政策的间接表达。他们在“中国本位文化”大讨论和中国本位法律建设中遇到的困境,反映了其学术中国化思想与现实和时代需求的背离。其次,在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中国化思想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取向,前者占据主流地位,强调从中国的事实出发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进行甄别、实验与反思,后者以社会学家潘光旦为代表,试图从根本上打破社会科学的一元性,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的社会科学话语。再次是人文学术领域的学术中国化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学术中国化思想。他们主张恢复中国传统学术的本来地位,在此基础上融通中西,为中国传统文化开启新生。这一观点,在他们有关佛教中国化的论说和他们的史学思想中都有所体现。最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中国化思想具有最为丰富的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现实化、文化观的中国化三个面向,而这三个面向的本质都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本民族的特殊性相统一。总览民国时期的学术中国化思想,他们在面对中国化的两大课题,即“如何对待西方”与“如何对待传统”时,又存在三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价值导向型,二是事实导向型,三是价值-事实综合导向型。国民党学人和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学术中国化思想大致属于价值导向型,社会科学领域学人的学术中国化思想属于事实导向型,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中国化思想则属于价值-事实综合导向型。其中,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中国化思想最具优越性,也最能在理论上为当下建立中国化的现代学术提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