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圣崇拜与人格化行动结构
【摘要】:自古迄今的关圣崇拜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集合体,构筑着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人格感通与心态效应。分析关羽从人格走向圣格、神格并感通于当下个人与家国具体关联的情感和行动,总结当下信奉者崇信关公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其落脚点在于理解中国社会千百年来人格崇拜中行动结构的变迁与传承。本文以英雄人物关羽忠义人格的形成与历代皇帝的敕封为背景,结合对山西云城官庙、民庙、关氏后裔聚居村关庄的实地田野调研,以关圣崇拜行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不同行动者在不同空间祭祀关公的仪式、生活方式、互动关系,呈现圣人崇拜结构中行动者行动方式的变迁过程与普遍规律。研究主要与韦伯等相关学者讨论的楷模及其伦理中的行动与结构展开理论对话,进一步探讨理性化与人格化在中国本土关圣崇拜方式中是否是对立关系或对应关系。既有的关公研究中,对关羽形象在历史、文学中的探讨屡见不鲜,但较少关注到关圣“人格”的社会学演变。回顾“人格”这一学术概念,在不同学科视角下具有多重的界定,取义甚广。心理学通常关注的是个体人格作为一种心理事实的生成规律,外在的社会文化结构只是为了帮助其更好地认知某一特定人格类型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中尽管研究单位可以是微观个体,但更关注的是对人格符号象征意义的诠释,人格符号作用于行动者的个体人格进而构成众数人格,诠释不同个案中行动及其心态结构的形成机制,目的是通过“人格”、“行动结构”、“社会心态”来理解社会。本研究在分析进路上,突破以往功能论、文化论、关系论等范式对关圣崇拜的研究路径,以微观的行动者个体为分析单位,再转进至中观的群体互动,并回应宏观的秩序研究。即以“人格——行动——秩序”作为具体的分析框架。在理论与田野、传统与当代材料的碰撞中,尝试提炼出关圣崇拜模式中特殊的行动方式——“人格化行动”,将其操作化为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诠释:身份、资源与规则、需要、心态结构。不同崇拜空间的行动者基于特定的身份,在变动的资源支配与不变的等级式规则之下,以满足需要作为行动实践的内在驱动力,实践着各自的行动方式,并形塑着人格崇拜中的心态结构,最终心态结构在构成人格秩序的同时,也影响着行动者的人格形塑。因此,在人格化行动结构的构成中,“人格”是影响此种行动区别于其他行动类型的最重要动因,“人格化”突出人格与行动结构之间的动态关联,“资源”与“规则”作为行动得以结构化的两大要素。最后,进一步地讨论人格化行动的社会影响及其情感秩序的构建,通过人格化的行动,人格符号会转换成为教化资源、地方崇拜资源、日常道德资源,形成人格—心态的结构与秩序。圣人崇拜结构中人格化的行动与行动中的人格,进而在官方祭祀、民间祭拜、家族祭祖中得以展开。人格作为一种道德资格,构建出因人而异的等级化人格结构,行动者据此形成的社会人格最终替代了个体人格。为此,推进当代文明社会心态的培育,在于把握“忠义”人格的时代内涵,发掘关圣人格中的积极价值,找寻人之为人的“人格”,实现依附性人格向主体性人格的转变。传承关圣人格蕴含的家国心态,以滋养国民的道德精神、培育国民的道德人格,以心态文明推动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