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H公司推行社会情感类课程的实践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政策流动与借鉴加速,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逐渐增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民间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现已广泛参与到中国的教育供给中,并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治理主体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民间教育机构发展较晚以及相应政策环境的不完善,导致民间机构的职能范围与作用较为模糊和局限,我国的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作为培养理解和管理情感、设定和实现积极目标、理解他人观点、建立和维持积极的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以及建设性地处理人际关系等核心能力的过程,受到了全球多数国家的关注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了流动。社会情感学习于2011年进入中国,当前正处于关键的政策窗口期,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共同推动社会情感学习在中国的实践与调适。其中,民间营利组织H公司在2018年引进了美国儿童委员会(Committee for Children,简称CFC)的社会情感类课程,与全球、本土的多元行动主体建立关系、展开互动,积极推动社会情感学习在中国幼儿园的实施与改进,并结合多元路径参与到中国的教育网络治理结构中。本研究基于网络治理的视角,以民间营利组织H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个案研究,结合文献法与访谈法,探究在推行社会情感类课程的过程中,H公司与多元利益主体各自秉持的理念与价值诉求、建立的关系与互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民间营利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的路径。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H公司推行社会情感类课程的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间营利组织主要以政策规约下的主动式参与、依靠研究与数据的专业式参与、借助差异路径与资源合作的市场式参与为路径,参与中国的教育治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其一,我国的民间营利组织受制于资金、信息、合法性等资源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政府的路径依赖。其二,我国民间营利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的协同性薄弱,缺乏制度性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扶持,参与教育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较为不足。其三,在中国当前的治理结构下,民间营利组织通过建立互信、协调的横向关系网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统筹、分配与优化。其四,全球化拓展了民间营利组织的治理空间和参与路径,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国家的行政性约束和资源限制,在教育治理结构中的主体性和参与程度得到提升。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民间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在网络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需做到以下四点。其一,加速我国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实现由提供者向促进者的角色转换,综合运用政策、法规、资源支持、购买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为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提供便利与保障。其二,扩大我国民间营利组织的参与空间与自主权,实现中国教育治理结构中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其三,完善我国民间营利组织的制度保障与支持系统,丰富民间营利组织参与教育治理的可行路径。其四,辩证看待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借助全球化力量与本土化实践完善我国的教育治理结构,催生新的思潮和新的实践,促进全球教育优质实践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