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拟南芥转运蛋白ABCG18参与灰霉病抗性的表型鉴定及功能分析

夏远君  
【摘要】:在植物发育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中,各器官和组织的激素含量具有广泛的差异;此外,固着生长的植物为了免受昆虫和病原体侵害,进化出了对激素合成及转运过程的快速、精准响应机制。ABCG(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 subfamily)转运蛋白作为关键的跨膜运输蛋白参与植物激素、脂质、次生代谢物等多种重要底物的转运过程。其中,拟南芥ABCG转运蛋白A-clade中的8个成员(ABCG1/2/6/16/17/18/19/20)因参与重要激素茉莉酸(JA)、脱落酸(ABA)的转运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多个过程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但目前,这8个成员仍存在转运底物鉴定不明确、成员间转运功能的冗余和分化机制不清晰等问题,是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本研究以植物重要的真菌病原——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抗性筛选为切入点,通过反向遗传学筛选鉴定发现ABCG18参与调控植物灰霉菌抗性,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遗传、生理和代谢等手段进一步解析了ABCG18与ABCG1协同调控叶片中JA含量从而在拟南芥-灰霉菌互作过程中发挥冗余功能的机理。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拟南芥ABCG家族A-clade成员在植物发育及灰霉菌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功能冗余及分化。通过分析植物不同发育过程及环境响应相关芯片数据中8个A-clade成员基因的表达信息,结合外施激素及真菌侵染等条件下的q RT-PCR鉴定结果,发现拟南芥ABCG家族A-clade成员在生长发育、激素信号及真菌侵染响应等方面存在时空表达模式上的相似处及分化点,暗示这些成员除存在已报道的冗余功能外,在相关过程中还可能有一定的功能分化。(2)ABCG18在植物灰霉菌抗性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对拟南芥ABCG家族A-clade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鉴定,发现ABCG18基因的两个独立突变体abcg18-1、abcg18-11均显示出灰霉菌感病性的显著提高;通过对ABCG18的CRISPR敲除及abcg18-1突变体功能回补遗传材料进行创制和灰霉菌抗性表型鉴定,进一步证实ABCG18在拟南芥灰霉菌抗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3)ABCG18与ABCG1在植物发育及环境(激素/灰霉菌)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功能冗余。通过对A-clade成员基因启动子-GUS融合转基因植株的构建,结果发现pro ABCG1材料叶片在灰霉菌接种部位显示出了明确的GUS诱导表达信号;与此一致,q RT-PCR的鉴定结果显示,ABCG1的m RNA表达水平在灰霉菌侵染后出现显著变化;此外,虽然abcg1-11突变体的灰霉菌抗性表型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但在外源施加Me JA激素处理及黑暗胁迫处理时,相较野生型,abcg1-11与abcg18-1均出现了叶片衰老加剧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的表型,暗示ABCG1和ABCG18存在共同参与转运JA,进一步协同调控拟南芥灰霉菌抗性的可能。(4)拟南芥ABCG18与ABCG1协同调控植物灰霉菌抗性。通过对abcg1-11与abcg18-1突变体进行遗传杂交及加代鉴定,成功构建了abcg18-1*1-11纯合双突变体。在灰霉菌抗性鉴定过程中,与abcg18-1单突变体相比,abcg18-1*1-11双突变体感病性显著提高;此外,通过对莲座叶激素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发现,相比野生型,abcg18-1中JA含量显著降低,abcg18-1*1-11双突变体中JA含量又较abcg18-1出现进一步降低。以上结果表明,ABCG1与ABCG18可能通过协同转运JA从而在拟南芥叶片灰霉菌抗性过程中发挥冗余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鉴定拟南芥ABCG家族A-clade成员的T-DNA插入突变体,构建获得相关功能回补突变体和CRISPR敲除突变体,结合表型分析验证了ABCG18在拟南芥灰霉菌抗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且不同于ABCG18与ABCG17存在功能冗余、共同调控ABA长距离运输的已知机制,ABCG18参与的植物灰霉菌抗性过程可能是通过与ABCG1协同转运茉莉酸实现的。本课题的研究不仅鉴定发现了参与植物灰霉菌抗性的新功能基因ABCG18,还进一步揭示了ABCG18作为植物重要激素茉莉酸转运蛋白的可能性,对未来深入阐明茉莉酸介导的植物生长发育及抗性免疫过程相关分子机制具重要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商二磊;阿曼古力·海瓦尔;孙博;;拟南芥花分生组织活性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2年03期
2 何均泽;张蒙;钟华文;何淼;;拟南芥花模式建成多阶段遗传机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2年05期
3 张志刚;王开梅;吴兆圆;万中义;张遵霞;;拟南芥全人工光源栽培条件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23期
4 史军;骆玫;;拟南芥:十字小花破译植物密码[J];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01期
5 吴承菲;郭双生;赵琦;孙建锋;;模拟微重力对拟南芥幼苗的生物学效应[J];生物技术通报;2013年05期
6 李昂;;往事拟南芥[J];生命世界;2010年10期
7 ;第十八届国际拟南芥研究大会[J];植物学通报;2007年01期
8 温明章;"2004年度拟南芥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9 张霞,王绍明,樊宪伟,李学禹;不同处理对小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03年04期
10 孟金陵;拟南芥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J];遗传;1995年S1期
11 樊妙姬;拟南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概况[J];遗传;1992年03期
12 望远;功臣拟南芥[J];百科知识;2005年14期
13 孟杏楠;张静;夏明慧;曹君璇;樊婷婷;;拟南芥Pro:RFE6-GUS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基因植株的筛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07期
14 焦婵;娄童芳;;拟南芥花粉2种体外萌发方法的对比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年35期
15 李雪;邵铁梅;安胜军;;1种简单方便的拟南芥发芽诱导新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12期
16 ;拟南芥学术研讨会2005[J];植物学通报;2005年05期
17 蔡亚娜 ,缪绅裕;小草拟南芥——保护生物多样性[J];城市与减灾;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左永春;李前忠;;拟南芥基因转录起始的空间结构特征分析[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张纪秀;孙秀梅;陈吉平;梁鑫淼;;拟南芥代谢轮廓分析[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3 寇红梅;董金皋;;拟南芥抗灰霉病菌基因的克隆[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常玉花;周鹊;杨仲南;张森;;一个控制拟南芥小孢子发育基因的定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5 晁代印;John M.Danku;Yi Chen;陈秭如;陈久耿;史书林;赵方杰;David E Salt;;拟南芥砷含量自然变异的遗传基础研究[A];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三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6 朱莺;黄继荣;;拟南芥G蛋白β亚基信号通路的解析[A];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暨第三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程志娟;唐莹莹;丁亭亭;张宪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互作用调节拟南芥器官发生的分子基础[A];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徐国鑫;郑慧琼;;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胚胎细胞中12S贮藏蛋白质的表达调控机理[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朱新霞;高剑峰;田丽萍;祝建波;;小拟南芥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杜伟;吕应堂;;诱导型拟南芥突变体库的构建[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1 常怡雍;刘祥钦;刘乃瑜;杞文慈;周积孚;许靖祺;吴思贤;张仕勋;;拟南芥高温反应基因之生物功能探讨[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2 陈大清;李亚男;李应生;苏爱国;许晖;;拟南芥耐硒突变体的筛选和初步鉴定[A];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3 Chao Ma;Shaul Burd;Amnon Lers;;摘要题目 拟南芥miRNA与非生物抗性[A];第十届上海市植物生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14 姜晶;武维华;;内源cAMP参与拟南芥响应真菌毒素作用信号转导过程的实验证据[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5 夏惠君;Charles BREARLEY;Stephan ELGE;Bernd MUELLER-ROEBER;;拟南芥多磷酸肌醇6-/3-激酶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6 李双石;姚琳琳;李颖章;;拟南芥幼苗与大丽轮枝菌毒素互作反应中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分析[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7 陈大清;李应生;李亚男;;拟南芥耐硒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8 杨根;吴李君;陈连运;李军;王宇刚;吴跃进;余增亮;;定位辐照拟南芥种胚茎端分生组织诱导根发育过程中的长程近旁效应[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9 吕毅;商澎;;不同磁场环境和培养基对拟南芥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0 罗松;王世峰;宋长城;赵晖;林海燕;彭安;王永潮;;一种拟南芥膜相关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艳玲;牛蒡低聚果糖诱导拟南芥对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的抗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朱蠡庆;力干预拟南芥细胞和根器官生长过程的建模和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3 李亮;拟南芥核输入载体与黄素含量分别对抗病性与开花时间的调控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4 叶文兴;肌醇代谢调节农杆菌介导拟南芥根受体转化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5 胡鑫;双孢蘑菇对氨基苯甲酸合酶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D];厦门大学;2017年
6 南文斌;第二信使cGMP参与生长素调节拟南芥根生长发育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赵惠芳;一个拟南芥发育迟缓突变体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王霞;一个新的拟南芥微管结合蛋白[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帅;拟南芥响应低温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0 朱昌华;茉莉酸类和乙烯在拟南芥根毛发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1 方策;伏马菌素诱导拟南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D];中山大学;2011年
12 侯书国;拟南芥分泌肽PIP1调节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D];山东大学;2015年
13 刘文文;miR827-NLA-NRT1.7通路调控拟南芥硝态氮由源到库的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14 欧洋;两组类受体激酶调控拟南芥根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D];兰州大学;2017年
15 王勃;拟南芥RAF22-MKK7/MKK9-MPK3/MPK6级联通过参与蔗糖代谢调控植株的生长[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16 高航;拟南芥基础与系统获得抗性的多组学研究和LTPG13基因的抗菌功能验证[D];西北大学;2021年
17 张丽丽;香蕉转录因子基因-MaASR1提高拟南芥抗旱能力的调控机理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18 戴良英;拟南芥COⅠ1互作基因的分离与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19 王志清;硫化氢和褪黑素在拟南芥抵御干旱胁迫中的关系[D];山西大学;2022年
20 周小静;拟南芥RETARDED ROOT GROWTH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远君;拟南芥转运蛋白ABCG18参与灰霉病抗性的表型鉴定及功能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
2 王晓坤;拟南芥镰刀菌酸抗性基因的功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3 康园园;甲基砷对拟南芥毒性机制的初步探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4 柯秋红;拟南芥表型的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金明康;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拟南芥及线蚓的生态毒理机制及抗性组学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21年
6 赵庆喆;拟南芥中miRNA通路新因子筛选系统的验证与应用[D];深圳大学;2017年
7 苏玮琪;拟南芥抗旱蛋白分类方法研究与平台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22年
8 孙兴旺;拟南芥春化过程中的干旱胁迫应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9 阴悦;离子束辐照拟南芥生物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10 李翠杰;植物金属硫蛋白拟南芥细胞表达与抗重金属能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1 孙平楠;拟南芥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及拟南芥硼营养效率突变体的发现[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2 郭琪琪;利用组学技术研究典型全氟烷基酸对拟南芥叶片的代谢毒理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年
13 张茜然;拟南芥根部光感受系统与功能区域关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4 张运刚;微管骨架在拟南芥根响应渗透胁迫中的作用[D];重庆大学;2012年
15 任杰;α粒子注入拟南芥胚胎/胚的辐射生理学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16 张清凤;果胶甲基酯酶在油菜素内酯调节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7年
17 曹雪婷;拟南芥叶片面积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18 任云;过表达CFLAP1基因拟南芥耐盐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7年
19 段海风;拟南芥细胞黏弹性测定方法的建立[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0 王岩;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在拟南芥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陆成宽;拟南芥和水稻种子成功萌发[N];科技日报;2022年
2 记者 张泉 李国利;我国在问天实验舱开展拟南芥和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实验[N];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
3 本报记者 齐芳 颜维琦;太空旅行120天,水稻和拟南芥有何变化[N];光明日报;2022年
4 记者 陆成宽;搭乘神舟十五号进入太空 拟南芥在空间站长出嫩芽[N];科技日报;2022年
5 记者 毛黎;生物钟参与拟南芥生长调控[N];科技日报;2007年
6 芮厘 整理;植物的计算方程式[N];中国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 吴伟农;美把拟南芥列为植物基因研究重点[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本报记者 高雅丽;“太空作物”现身“天宫课堂”[N];中国科学报;2022年
9 本报记者 许琦敏;中国空间站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实验[N];文汇报;2022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马卓敏;“营养搬运工”:让植物协调生长[N];中国科学报;2016年
11 胡元钰 江华;80多种有害生物已对农药产生抗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8年
12 本报记者 王澎;产量和抗性不可偏废[N];农民日报;2014年
13 记者 黄辛;植物抗病和高产或可兼得[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4 甘晓;科学家揭开植物籽粒砷积累之谜[N];中国科学报;2015年
15 岳冉冉;我国科学家发现提高水稻抗旱能力基因[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6年
16 本报记者 马强;‘蒙树2号杨’:不飞絮、抗性强、适应范围广 ‘中研73号’马大相思:速生、耐瘠薄、材质优良[N];中国花卉报;2021年
17 本报记者 安普忠 贺逸舒 王凌硕;“从种子到种子”的期待[N];解放军报;2022年
18 本报记者 吴月辉 余建斌;国际上首次在空间站培育出水稻种子[N];人民日报;2022年
19 本报记者 刘永合 通讯员 兰孟周;国审衡136:国内优质高产资源与国外优秀抗性资源的完美结合[N];河南科技报;2012年
20 本报记者 王腾飞;抗性凸显 除草不能老用一种药[N];农民日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