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
【摘要】:
河口泥沙通量不仅是全球变化的研究内容,而且是与河口工程、环境等有密切联系的实际课题。本文以长江口为背景,以入海泥沙通量为目标,采用GIS技术与泥沙动力学、水文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长江口海图深度基准面、长江河口冲淤演变、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长江口泥沙通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长江水通量由中游向下游逐渐递增,大通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03×10~(11)m~3(1951-1999),比上游宜昌站增加近一倍。悬沙通量由中游向下游略有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36亿吨(1953-1999);与悬沙数量相比,长江干流推移质输沙量极少,且有从中游向下游沿程递减趋势。大通站来水年通量无明显增大或减小的趋势;悬沙通量则呈明显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甚。水量年内变化由降雨量在年内的分布决定,下游大通站径流一般集中在5-10月,占全年径流的71%。大通站洪季(5-10月)输沙量占全年总输沙量的85%,其洪季集中程度显然比水量更甚。
用Matlab语言实现了对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的人机交互式计算,基于1977年实测潮位资料计算获得的调和常数,研究了长江口10个验潮站的深度基准面,探讨了不同深度基准面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冲淤量的精确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总结GIS和DEM的定义、特点、应用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应用GIS和DEM技术计算河槽冲淤量和进行河床演变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基于这一手段,首次将整个长江口和杭州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组成区域在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冲淤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力求提供有关长江口及杭州湾百余年来平均冲淤状况全貌的认识。
分别对南支、南北港、拦门沙、口外及杭州湾多个区域百余年来的泥沙冲淤量进行了计算,并对各区域在不同水文条件下表现出的演变特点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南支河槽暗沙众多,频繁移动,造成局部演变剧烈,但总的河槽容积变化不大,来沙基本属过境性质,南港和北港河槽容积的变化呈此消彼长之态势,与分汊口的河势演变有密切关系,但两汊总的河槽容积基本保持稳定,变幅较小。拦门沙地区呈累积性淤积趋势,平均每年约有6.8%的来沙在此落淤。口外水下三角洲及杭州湾是长江来沙的主要淤积地,过大通断面的泥沙约有70%左右进入此区域沉积。
在冲淤量定量计算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较精确的长江口泥沙收支平衡模式。长江来沙10%左右淤积在大通至徐六泾河道,6.5%左右淤积在北支,徐六
华东师范大学2001届博土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u
径至口门的南支汉道略有冲刷,约 31%淤积在口门以外的水下三角洲,40%淤
积在杭州湾及其近海,4%左右泥沙用来塑造陆地和岸线,其它的泥沙,主要沉
’”积在浙闽沿海近岸区域,极少量扩散至深海。通量与断面位置密切相关,考虑
一 不同的时间尺度可分为年通量、月通量、日通量等。若以口门作为河流与海洋
的作用界面,那么长江人海年均泥沙通量为3.70亿吨,同时还计算了长江口其
他若干重要断面的泥沙年通量,其中大通断面为 4.sl亿吨,徐六注断面为屯刀6
亿吨,长江口与杭州湾界面为2.30亿吨。
|
|
|
|
1 |
王新年;;排沙洞进口泥沙冲淤三维数学模型分析计算[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5期 |
2 |
杨极,于文波,张中明;闹德海水库泥沙冲淤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0年11期 |
3 |
罗振东,朱江,曾庆存,谢正辉;包含泥沙冲淤的浅水方程的混合有限元法(Ⅰ)——时间连续的情形[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4年01期 |
4 |
张鹤;郭维东;王智;赵青;;哈尔滨第一热电厂取水口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1期 |
5 |
陆宗磐;贾世良;任红俊;;万家寨水库初期运用及泥沙冲淤分析[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6年04期 |
6 |
郝睿;张金锋;霍杰;王旭明;;河流网泥沙输移动力学模型的稳态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7年04期 |
7 |
杨治家,林国军,吴龙生,蒋孟荣,岳海东;防城港拦门沙航道浚深—7.5m后的泥沙冲淤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8年01期 |
8 |
吴华林;沈焕庭;严以新;王永红;;长江口入海泥沙通量初步研究[J];泥沙研究;2006年06期 |
9 |
仲德林,刘建立;黄河改道后河口至黄河海港海岸冲淤变化研究[J];海洋测绘;2003年01期 |
10 |
李瑞杰,魏守林,王厚杰;徒骇河感潮河段冲淤变化的数值模拟[J];海洋湖沼通报;1999年04期 |
11 |
吴华林,沈焕庭,胡辉,张莉莉,黄清辉;GIS支持下的长江口拦门沙泥沙冲淤定量计算[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2期 |
12 |
汪洪能;刘鹏翼;;长江界牌河段南门洲河床演变分析[J];湖南水利水电;2006年01期 |
13 |
程义吉;高菁;;莱州湾海域水文特征及冲淤变化分析[J];海岸工程;2006年03期 |
14 |
戴清;;河道演变机理及其成因分析系统探讨[J];泥沙研究;2007年05期 |
15 |
王平;;孤东海堤泥沙冲淤数值模拟研究结果[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年04期 |
16 |
张细兵;欧治华;崔占峰;孙先;;基于非结构网格的分蓄洪区水沙演进数学模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4期 |
17 |
李松恒,张原锋,刘月兰;黄河龙门至河口水文学泥沙冲淤数学模型[J];人民黄河;1996年09期 |
18 |
刘卓,郭冬建,朱江,曾庆存;长江口水流和泥沙冲淤的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Ⅰ.自适应网格的构造和水流计算[J];自然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
19 |
孙效功,杨作升,陈彰榕;现行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的定量计算及其规律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1期 |
20 |
刘卓,郭冬建,朱江,曾庆存;长江口自适应网格的构造与水流和泥沙冲淤的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