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摘要】: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以及怎样建设党,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一项紧迫任务。深化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
回溯共产党执政的历程,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起,迄今已有85年的历史。期间,既有旭日般的辉煌,也有急风骤雨式的剧变。从总体上看,苏联执政党的模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执政党模式。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横广方向的扩展,它又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母本。如果再向前追溯的话,不难发现,苏联执政时期的党建模式只是其革命时期党建模式的简单延伸。于是,一个尖锐而又深刻的问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那就是源自夺取政权年代的党建模式能否持续而有效地满足和支持执政的种种需要?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80多年的共产党执政历程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必须在总结执政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形成突破性的进展,提出新的总体思路、政策设计和操作方案,开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长治久安的新局面。
本文即以执政党党建模式的转型为研究的主线,着重于苏联东欧各国党与中国党的执政党建设实践的比较研究,力求通过前者失政、亡党和后者兴国、兴党的对比分析,提炼出若干具有学术含量和现实价值的规律性认识,来丰富我们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性思考和学术探讨。
全文分为上篇、下篇两个部分,共八章。
上篇部分择取了苏联东欧各国党从执政到亡政的历史倒退为分析对象。
很长一个时期里,苏联东欧执政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中,缺乏失去政权的预警和准备。但是,丧失执政地位和国家权力的无情现
实。却不期而至。这一逆转,极大地震撼了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
迫使他们认真地思考共产党执政规律问题。人们随即发现,执政地
位的丧失决非偶然,是有关国家共产党执政年代的隐患长期积累和
集中爆发的结果。从以往的种种疏忽和失误中,或许能够探寻到失
败的根本缘由。正是那些多方面消极因素的恶性膨胀和交织碰撞,
最终引发出一场剧烈的社会地震,葬送了社会主义凡十年发展的咸
果。透视这一巨变,能够较为全面地总结出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论文认为苏联东欧各国亡政亡党的沉痛教训,
可以转化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贯穿上篇的内在逻辑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包括执政和
党建两个方面的内容;苏联东欧各国执政党的失败是执政模式和党
建模式的双重失败;社会危机时期往往是执政党出现失政、亡党这
一解体综合症的发生期。
第一章对苏联东欧各国党执政晚期的危机状态作了整体分析。
在描述社会危机生成原因、激化过程和蔓延路径的过程中,归纳出
了以重大事件为导火索,各类矛盾的瞬间激化,反对力量组织化,
国家机器的分裂分化,社会、领袖和政权三大危机交织等主要特征。
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苏联东欧各国执政党既没有足够的思想准
备,也缺乏相应的实际举措。严格来讲,社会动荡并不一定导致制
度颠覆,社会危机也并不会必然转化成政权危机。但是,倘若执政
党社会控制力低弱,以及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的能力十分匾乏的话,
那么它们的失败将难以避免。
第二章深刻反省了苏联东欧各国党执政模式的固有弊端。经济
发展停滞、政治结构老化、历史遗留问题悬置,对外政策失误等症
状,表明日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已成为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
发展的内在障碍。而政绩的滑坡和执政能力的下降,从根本上动摇
了苏东各国党均执政地十。更深刻地看,苏取东欧各国党的政治运
2
\
o
作和执政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旧的执政
模式的拖累下,它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取得
突破性的进展。必须认识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始终是执
政地位稳固的前提条件,也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执政实绩
乏善可陈和执政水平每况愈下的情势下,执政党建设很难取得真正
的成功。
第三章剖析了苏联东欧各国党日见衰微的党建旧模式。首先,
以党代政和以政代党的错误倾向,导致了党的建设空洞化、表面化、
仪式化。其次,错误的党内斗争消耗着党的力量,造成了难以弥合
的创伤。再者,领导层向既得利益集团的转化,表明执政党核。。的
蜕变。上述关键环节的异化,引发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全面衰败。
苏联东欧各国党的由盛转衰,以及它们在自身建设方面暴露出来的
种种问题,蕴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