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课程论建构
【摘要】:
根植我国语文教育现实、面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中问题的“语文科课程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品种。其主要任务有三:第一,重整“语文科课程”的基本概念,构建语文课程,包括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材等方面的分析框架。第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派理论的学理阐释,包括对语文教育史上重要问题的评述。第三,对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评析,对改革所显现的理论问题放在多元视野的背景中探悉其学理。上述三方面各有侧重,但往往糅合在一起,尤其是作为研究形态的状况下。本文计有九章:
第一章《导言:语文科课程论》:本章为语文科课程论的研究划定了疆界,这是后续各章得以进行的前提。首先,试建了纵横两道的语文教育研究归属参照系,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实际,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和七个层面。接着,经过“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具体形态与语文科课程”、“语文科课程论与语文科教学论”、“学派语文课程论与语文科课程论”三组比照,界定了语文科课程论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等。
第二章《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本章可以看作是下一章的铺垫,所做的工作,是弄清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何以有一个“性质”的难题,并探询对待“性质”问题的合适方式。首先建立了一个描述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模型,依据模型推导“性质”难题的产生过程,再通过与“性质”问题研究的正常模型比照,揭示之所以成为难题的原由。接着沿历史语境中的话语方式,按四个阶段追溯“语文科性质”在我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中的演化过程。
第三章《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本章是上一章的延续,也是以下几章的总纲。在“性质”的纷争中,“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对峙,转化为语文科及其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认识和分析框架。这一袭用框架,有较大的局限性。界说“分析框架”含义之后,本章指出袭用框架“两极概念的实体化”、“分析能力的残缺”的弊端,接着介绍语文教育界突破该框架的努力,进而提出“层叠蕴涵分析框架”。层叠蕴涵分析框架,与《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原则一致。接下来对取样的美国语文课程目标所进行的分析,则初步展示了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情况,也证明了该框架作为公用平台的效用。
第四章《层叠蕴涵分析框架运行:课程取向》:本章侧重于“潜层面”中的课程取向,以展示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解释力。首先界说“课程取向”的含义,接着分别评述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语文科课程总取向,并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对总取向的纷争及其问题进
行了简要的分析。课程取向,在语文科还表现为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取向。在中日
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比较、中美语文课程“说话”目标比较、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取向变异三
个专题,揭示了长期被掩盖的语文课程听、说、读、写目标的取向问题。
第五章《层登蕊涵分析框架运行:文化意识》:本章侧重于“潜层面”中的文化意识,
以展示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解释力。我们将“文化意识”界定为与听、说、读、写这四项技
能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五个维面”。接着,本章从“古与今”、“中与西”两个侧面分别
考察了“整体感知”、“对话理论”以及与之相连的“感受性阅读”的问题。“整体感知”和
“对话理论”是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两个基点,它们或者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或者与阅读教学的绝大部分目标密切相关。
第六章《层叠组洒分析框架运行:知识状况》:本章侧重于“潜层面”中的知识状况,
以展示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解释力。在界定“知识状况”的含义之后,本章分别考察了欧美
的语文课程目标和我国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我们认为,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
对知识状况的审理要紧急地提到日程,并在课程具体形态层面将语文学校知识问题“主题
化”。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揭示出,我国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根由之一是我们一直只
有“选文集锦”的语文教材,很大程度上不曾有过严格课程论意义上的语文课程。这样,论
题就逻辑地转到了承载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教材。
第七章《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本章面对的是进入语文教材研究必须先行解决的
两个理论问题,一是“语文教材内容”问题,二是“语文教材体系”问题。
第八章《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我国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正宗,语文教
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根据我们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
究,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
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在语文教材编撰和语文教学中需要不
同的对待。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鉴别出四种类型,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也构成
了研究语文课程、教材乃至教学的一种认识框架,同时也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蕴涵层叠分析
框架“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与“选文学习目标”之间关系的具体化。
第九章《代结语: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建议)):本章是上面各章所建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