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
【摘要】:
教育界一般习惯于从职业教育或职业指导教育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职业活动,本文则在更广的意义上探讨开发职业活动的教育作用问题。
本文提出的观点是,开发职业活动的普通教育功能。即把职业活动引入中小学,不重其实际的社会责绩而重其活动的形式,联系课堂教学内容,以某种职业角色开展活动,并突出这类活动区别于课堂教学和实际社会活动的准社会活动特性,从而架起一座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产生多种积极作用。这与对待社会职业活动的传统思维模式是不同的。
教育部在2001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相关技能,甚至还提出:“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展职业角色的活动,使书本知识与社会职业活动建立了联系,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职业,获得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体验,促进生涯发展,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社会背景、能力的发展情境,和有效的德育情境。
论文研究了开发职业活动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提供开展活动的完整思路,主张重视知识点的选择,采用“了解”、“尝试”、“渗透”三个基本活动环节,使活动与课堂教学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论文还介绍了在中小学进行验证性实验的情况,分析开展这类活动的实际意义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了解社会职业活动特点的方法和调查样例。
论文共分八章,加上引文共九个部分,按如下思路展开:“为什么引入”、“引入什么”、“如何利用”、“被引入对象的特点”、“怎样选择合适的引入对象”、“引入后如何开展活动”、最后提出“实际例子”。
引文部分,简要阐述课题的提出、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及初步结果。第一章,阐述为什么要在普通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第二章,给这类活动定性,明确其准社会活动的性质。第三章,阐述在此性质规定之下如何发挥职业活动的教育作用,即开发职业活动的基本方向。第四章,分析职业活动的特点。第五章,阐述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活动。第六章,关于如何开展活动的介绍。第七章,是介绍实际实施的例子。第八章,对围绕开展活动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