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

田根胜  
【摘要】: 本课题主要从承传与开拓的宏观视角,对近代戏剧文化的转型作连续性和统一性考察,旨在揭示近代戏剧发生的背景、新变的特征、理论观念、创作规律及舞台实践,从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给近代戏剧以实事求是的定位。 全文从“表演与风格”、“编剧与创作”、“理论与观念”三个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论: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在密切联系生成近代戏剧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贡献。 第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道咸及同光年间,京都剧坛以程长庚为首的前后“三杰”次第崛起,使乾嘉以来以旦角为主要行当、以家庭小戏为主要剧目的乱弹,和以优雅婉丽之声为主要风格的昆曲折子戏日益为人们所不满。以老生为主要行当、以历史大戏为主要剧目、以“喊似雷”之“黄腔”为主要风格的皮黄剧种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讲求气势、展露时代心声的表演风格和欣赏观念迅速成为主流。 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京剧传入上海以后,从经营方式到艺术风格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京剧传入到19世纪末,京、徽、梆子同台竞演、融合汇通,形成南派京剧;20世纪初前后,上海的京剧界人士开始比较自觉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明确提出京剧改良的要求,积极介入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派京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京朝派”分庭抗礼,形成独具魅力的海派艺术。 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本章从近代京剧剧目之来源的宏观角度,着力探讨近代戏剧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融会贯通过程中的开拓创新。其新变特征不仅表现在历史题材的大量发展上,而且更表现在以艺人为中心的编剧体制的形成,以舞台演出为主体剧本型态的确立,以及经过一大批杰出艺人的整理加工与艺术创造,演出“文本”趋于成熟和定型。 第四章: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本章主要探讨艺人历史剧源流及其主题倾向: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大众审美价值与艺人历史剧创作;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历史剧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鸦片战争以后,内乱外患,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直面社会现实,时事剧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又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再度崛起,风行剧坛。近代前期的时事剧作品,大都体现出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且多触及“内乱”,涉及“外患”的作品不多,这与后期时事剧更多地关注“外患”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前期时事剧大多局限于传奇杂剧等文人案头剧,后期则包括传奇杂剧、时装京剧、文明新剧等。 第六章: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处在新旧、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口,近代戏曲理论家立足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对“戏曲”、“悲剧”、“意境论”、“骈史观”等极具戏曲范畴论性质的戏剧观念进行阐释。 第七章: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剧改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社会革新家倡言戏剧的教化作用,提出戏剧改良主张,在社会思想、审美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推动近代戏剧观念的更新。 第八章: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近代戏剧舞台性因素的加强,推动了戏剧表演理论与观念的突破和更新。吴梅推重“场上之曲”,并标举“声歌之道”;齐如山总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为中国戏曲原理;汪笑侬把戏剧改良行之于舞台实践;新剧理论家倡言新剧改良。 余论:近代戏剧的地位与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淑安;近代戏剧变革与外来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赖国栋;;李石曾与近代戏剧[J];博览群书;2008年06期
3 林顿;蒲殿俊与近代戏剧改革[J];文史杂志;1987年03期
4 林方;发扬团结互助精神[J];中国戏剧;1957年04期
5 ;众人捧柴火焰高[J];中国戏剧;1957年04期
6 张俊才;;近代戏剧研究述评[J];戏剧艺术;1992年03期
7 高志民;;旧时京剧界艺人[J];北京档案;2008年04期
8 田根胜;;近代京剧历史剧的民间传统[J];艺术百家;2006年04期
9 吕茹;;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概观[J];电影评介;2011年03期
10 韩日新;;熊佛西著作系年[J];戏剧艺术;1982年02期
11 金素秋 ,吴枫;自编自演《恩与怨》的回顾[J];戏曲艺术;1989年01期
12 周筱华;四大徽班与京剧[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3 陈龙;近代戏剧对戏剧性问题的最初感悟[J];艺术百家;2003年01期
14 陈永标;中国近代戏剧理论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15 马岐;京剧中的大鼓 大鼓中的京剧[J];中国戏剧;1985年07期
16 黄宗江;惊见张正芳 犹忆上海京剧摇篮[J];中国戏剧;2002年09期
17 孙赟;京剧革新要审慎——从辫子谈起[J];中国京剧;2002年02期
18 张文彦;浅析京剧在台湾的发展及与两岸交流[J];台湾研究;2000年03期
19 田根胜;以诗人之心 行稗官之志——姚华骈史观述论[J];学术交流;2005年08期
20 陈曼娜;;天津近代戏剧艺术产业化初探——以茶园戏曲经济为个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为民;;略论昆曲对京剧形成的影响[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任光伟;;中国戏剧治史方法的再探讨——兼论傩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作用和地位[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曦;;自杀与文化——由韩国艺人自杀引起的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静波;;李十三和他的十大本[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5 黄维钧;;围绕京剧学的门外放谈[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沈不沉;;京剧与温州[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金重;;云南京剧的新探索——京剧《凤氏彝兰》观感[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刘福民;;亲世俗 趋时尚 多戏说——对京剧传统的一种别样观瞧[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刘厚生;;读京剧《成败萧何》有感[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元化;;贺词[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庚;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D];武汉大学;2011年
3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马志飞;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1979-2007)[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志安;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刚;一曲多用——从现象到本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7 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萍;京剧老生流派崛起的社会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钱久元;海派京剧初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10 王洪伟;传统文化隐喻:神垕钧瓷历史变迁的社会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明;近代戏剧自治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2 王兴昀;报刊媒体对京剧女艺人的呈现[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伟诗;说唱艺人现象的心理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拉旦;格萨尔说唱艺人斯塔多杰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莉;论样板戏的文本、表演与生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乐飞;还愿仪式音乐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焦玉洁;元杂剧艺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徐蔚;跨越性别的艺术创造[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师有波;方荣翔京剧表演艺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10 穆红丽;大栅栏与京剧起源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连秀;“含灯京剧”艺人于技芳[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北晨;直击北京戏装一条街 技艺失传处境尴尬[N];西部时报;2006年
3 樊国红;痴迷京剧服饰收藏的艺术家——包畹蓉[N];中国档案报;2004年
4 中新社记者 耿军;台湾艺人谈“禁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柳丝丝;京剧与宗教的不解之缘[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杨士军;漫谈京剧中的情人戏[N];中国审计报;2004年
7 刘玉琴;京剧离观众近些再近些[N];人民日报;2004年
8 倪蔚薇;无锡京票戏[N];无锡日报;2006年
9 胡谋;“京剧娃”唱出名堂[N];人民日报;2007年
10 阿蒙;京剧与人物的复杂性[N];黑龙江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