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

陆远权  
【摘要】: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重要的区域地位和较为繁荣的商贸经济,成为近代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西部市场的桥头堡。1891年,重庆以“约开”的形式被迫向英国开放通商。不久之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相继“进驻”重庆。重庆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漩涡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西部的一块殖民地。 重庆开埠,一方面,表明英、日等西方列强在华贸易战略目标和殖民利益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发展变迁。第一,它使四川超稳定状态的小农经济逐步感受到了强大商业力量的冲击,城乡经济被纳入到商品化的轨道,置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国际市场影响之中。四川社会开始了近代商业化进程。第二,它使外部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控制力越来越明显,川人的经济利益逐步受到列强的侵夺和支配。一定程度上,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从属于西方的社会发展要求。第三,它使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紧随经济因素传入四川,在传统经济与社会结构改变的同时,引发了近代社会要求的产生。 重庆开埠是四川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通过这个窟窿,四川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川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本文以重庆开埠为起点,以进出口贸易为突破口,探讨晚清四川社会在区域经济、社会组织与阶层、文化教育观念等方面由传统向近代的演进趋势。主体内容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对重庆开埠后外贸市场体系的形成作出分析。重庆开埠后,四川被置于近代资本主义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中。外贸商品流量开始得到增长,商品及贸易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土洋货物的购销渠道与金融服务网点逐步建立,传统的“场市”内贸格局逐渐成为新型商品流通体制的组成部分。专业市场与城乡市场初具形态,各类商品市场、不同层次市场、区域内外市场逐渐连接,市场功能进一步深化,市场的外向作用日趋突出,对外贸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章:主要就重庆开埠后通商贸易对四川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作出分析。重庆的开埠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土洋商品在城乡流通的扩大与增长过程。一方面,通商贸易使许多城镇在参与经济区域内的各种交换活动中发展壮大起来,并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城镇不仅是商贸经济的中心,一些城镇的金融服务业还得到一定发展,近代工业也开始起步。另一方面,通商贸易使四川的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商业力量的冲击。洋货下乡,造成“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分解:农产出口,带来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新兴经营形式的出现,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第三章:主要对重庆开埠后社会组织的演变作出分析。重庆开埠使得一些原先彼此隔离和排斥的商贸社会组织为适应新型商贸经济发展开始整合与联合,各商帮行会聚合成商会,各移民会馆结成联盟,并在组织结构与功能上不断更新;部分因开埠失去生计和市场的人们投向会党,四川同盟分会对哥老会的“改造”, 为四川哥老会的活动和斗争赋予新的内容;开埠后社会环境的渐次开化,人们逐 渐跳出狭小的个人圈子,成立保路同志会,从群体利益出发去争取川汉铁路权益。 社会组织己较大程度突破血缘、地缘等为基础的传统封闭关系,开始取向于社会 真正意义上的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明显的社会近代化特征。 第四章:主要对重庆开埠后出现的社会新兴阶层作出分析。新的社会力量的 产生,“构成社会变化的基干”’。新式商人群体在思想意识、心理结构、价值取 向与行为方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 长”。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于开埠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得益于新式学堂、 留学日本和维新思想传播的催生和转化。知识结构得到拓展,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政治理想急剧升华,表现出相当的时政关怀。新式士绅对社会和政治的干预越来 越多,逐渐成为对抗官府的一股重要势力。绅权的扩张,导致地方自治和立宪风 潮的出现。在一些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州县,己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较为明显的 农场经营,以种植经济作物满足市场需求,以雇工剥削赚取利润,以融投资金实 施规模经营,租地农场主开始以一种新式富农的身份出现。 第五章:主要对重庆开埠后蜀学的振兴和观念意识的变化作出分析。蜀学的 振兴即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化和文化事业的新发展。开埠后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 近代学堂逐步取代传统书院,普遍开设新知课程,萌发新的精神,形成追求“时 务”新学的风气。众多学子超身读经修身的束缚,求学新知识,接受新文化,积 极要求社会变革。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出现新变化。随着近代报刊的创办、市场 新书籍的流行、学堂新知识的扩散以及传教士的内地深入等,新型文化得到传播 和发展。商业繁荣也带来了都市商业文化的发达。在近代教育和文化的启蒙下, 人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形成了忧患、重商、民权等一系列近代意 识。 四川社会的近代变迁相对沿海和中部地区,封闭性强,受外界影响较小,起 步较晚而缓慢。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东芝;;重庆城市近代化迟滞原因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6期
2 向春凤;;重庆开埠前后的四川鸦片贸易[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周勇 ,曹海科 ,肖永生;重庆开埠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5期
4 杨孝蓉;;开埠对重庆近现代人文精神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5 ;第三届“全国小学英语新课程探索”教学观摩与研讨会在重庆召开[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0年06期
6 周飞,许海泉;被迫开埠与九江城市近代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张婕[J];艺术与投资;2006年12期
8 活力;周恩来:巧妙周旋制止澳葡庆“开埠”[J];党史天地;1999年12期
9 邓云;;传教士对烟台近代化发展的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江云岷;;晚清“滇东南基本经济区”的形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1 汪兴华;近代武汉、九江发展之比较——试谈近代九江发展缓慢之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2 青瓜;天津卫钩沉(四)[J];食品与健康;2003年11期
13 郭如意;王育婧;;上海竹枝词透视的近代商业转变[J];魅力中国;2009年27期
14 郑祖安;吴淞两次自开商埠始末[J];档案与史学;1999年03期
15 唐文起;南京开埠始末[J];学海;1999年06期
16 阿冰;;值得尊敬的乞丐[J];新青年(朋友);2006年11期
17 沈涛;;四川麻辣火锅起源地辨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2期
18 王革生;清代东北商埠[J];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01期
19 郑博 ,郭伟亮;烟台开埠与西方列强对烟台的侵略和掠夺[J];山东档案;2003年06期
20 王晓瑶;成渝两地走亲取经[J];中国西部;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幸司;;反映中国近代史多样性多极性的著作——试评《重庆通史》[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2 曾文正;李健;;重庆桥梁[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彭景元;;厦门开埠五十年略述[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4 沈祖炜;;近代重庆、上海经济关系简析[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王泉根;;重庆文化谫议[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6 ;The HERMES Experiment & Contribution From China[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顾炎;;21世纪前期四川铁路发展构想[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张泽奇;;坚定信心 采取措施 做大做强重庆摩托车工业[A];重庆市首届工程师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昆同;陈际和;;浅析川渝“红阳”猕猴桃采收、运输中存在的问题[A];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四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许增纮;;一部独具特色的填补空白之作——简评《重庆通史》[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3 朱廷春;四川丘陵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李和平;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1904—1937)[D];浙江大学;2005年
6 蔡尚伟;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D];四川大学;2003年
7 田永秀;近代四川沿江中小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1999年
8 许峰;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D];上海大学;2012年
9 张渝;清代中期重庆的商业规则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波;重庆农用寻呼产品更新设计的系统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陈俐谋;直辖以来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余冬晖;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韩晨霞;重庆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曾小敏;卢作孚与重庆城市现代化(1927-1937)[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6 徐文永;清末重庆报业发展与巴渝社会变迁[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7 何艺;重庆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傅玲;重庆城市土地供需分析及其用地效益综合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明平;中共南方局的文艺策略[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龚芸;关于雕塑的符号思考[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仁洪 王道玉 张云国;四川“韭苔王”猛逛重庆大市场[N];经理日报;2003年
2 张晓华 贾志杰 记者 谢亚鹏 郑启雄 特约记者 曹定华 胡军 特约记者 周武 田贻杰;载体运用到位 执勤目标安稳[N];人民武警;2003年
3 玟珏;四川广西提价 重庆电煤外流[N];中国煤炭报;2004年
4 杨怡李媛静;重庆移动搭建抗震保通信大动脉[N];人民邮电;2008年
5 熊祖辕 陈智 王致富;川渝经济发展比较[N];中国信息报;2002年
6 罗小光 杨光毅;重庆危化品船舶“洗澡”难[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汪大昭;西部足球面临困局[N];人民日报;2006年
8 记者 刘长发;为灾区人民出力,为重庆人民争光[N];重庆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胡萌;出口 重庆还应奋起直追[N];重庆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李国;重庆:急寻良策解“电荒”[N];工人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