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化角度看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期的重要模式和现实问题。从历
史唯物主义有关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理论来看,马克思曾通过列举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
的实证,对此进行深刻的理论印证。我国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根据中
国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背景,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形态进行过积极的理论探讨和丰富
的实践。尤其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方
式、战略和过程作过有益的探索,并把握时机,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得到异常
迅速的跨越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生产力跨越发
展的思想和跨越的大思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求实精神。生产力
跨越发展在当代具有特定内涵,是一定国家和民族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合乎规律的自主
行为,是后发国家利用其后发优势而达到的生产力内在结构的质的飞跃。
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性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的
老路,只能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有其自
身的特点,从发展的方式、进程、特色和机制方面体现其不同的特征。中国要实现国民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前进,信息化即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一条捷径。可
以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利用信息产业的高催
化、高渗透、高增长的特点,把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进程置于信息化的平台上,
建立低资源消耗、高速度发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这是目前我国缓解经济发展同人口、
资源和环境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我国解决传统工业化所带来系
列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的主要依托。
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提供
给我们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达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并举和互动,跨越以消耗大量资源和高投入为特征的传
统工业化阶段,确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依托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跨越活动的
核心便是创新,后发国家在对发达国家进行模仿和移植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
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为跨越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获得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