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犹太人与中国

潘光  
【摘要】: 全文分前言和六章及后记,文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在前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选择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从理论上概述了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其学术价值。 在第一章(引论)里,作者对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作了一个简要的考察,为转入正题——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及中犹关系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础。考察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古代犹太人来华时间及在华聚居地;开封犹太人来自何方;开封犹太社团的兴盛及其逐渐儒化;开封犹太社团的衰落和开封犹太人的同化;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本质性原因。 第二章开始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首先探讨他们为什么及怎样来华,他们来华后各地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作者将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历程分为三次高潮,即19世纪下半叶塞法迪犹商来华经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及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欧洲犹太难民来华避难。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促进了港、沪两地犹太社团的形成,俄国犹太人为逃避反犹恶潮来华谋生导致了哈尔滨、天津两地犹太社团及东北、内蒙、华北若干犹太人聚居地的形成。作者对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这一特殊群体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着重考察了以下几个问题:犹太难民避居上海的远因近因;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纳粹试图屠杀上海犹太人的“梅辛格计划”和日本占领军强制犹太难民迁入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各方面状况;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的原因。 第三章对上海犹太社团进行了专题研究,因为上海犹太社团由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三部分组成,是中国境内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犹太社团,通过对该社团的剖析可找到诸多共性因素。从经济角度主要考察了上海犹商集团,分七个方面: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经营、金融业、工业、运输仓储和公用事业、商业和娱乐业、对上海的影响及对全中国的辐射作用。政治方面主要研究上海犹太人中的锡安主义运动及上海犹太人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关于上海犹太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内容则放入第四章进行研究。文化上主要考察四个方面:上海犹太人的教育卫生事业,上海犹太人的报刊杂志和电台,上海犹太人的文艺体育活动,犹太人对上海文化的影响。作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上海模式”的几个特点:在没有反犹主义的氛围中开展活跃的政治活动,与中国人维系着友好关系,与外部犹太社团保持密切联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第四章着重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境内的中犹关系。首先从三个方面考察中国人的犹太观:清末民初中国人心目中的犹太人;中国人看反犹主义;中国人眼中的锡安主义。其次研讨中国境内的中犹文化交融,包括犹太人是如何看中国文化的。作者认为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及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对三个群体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考察了中犹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互相支持和参加中国革命建设的犹太友人。其中涉及以前很少提及的中国国民政府制定的“犹太寄居区”计划,以及最近发现的中国前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救助犹太难民的材料。对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犹太人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了逐个研究和评介。 飞 第五章对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进行系统研究,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际 上也不多见。首先考察1945年后犹太人逐渐离开中国的复杂原因,认为西方一些著述将犹 太人离华一概归于“害怕”共产主义是片面的,且带有严重偏见,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 体分析。以此为出发点,对欧洲犹太难民,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离去的不同原因及 过程作了详细研究。同时强调: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爆发,新中国境内仍有许多犹太 人安居乐业,而香港犹太社团则始终十分活跃。作者首次对新中国境内的主要犹太组织一 一上海犹联及香港犹太社团进行了系统研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接着,作者对 定居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的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是考察了三代“中国犹 太人”的基本状况,包括人数、年令、职业,其中的名流,及他们成立的主要联谊组织。 二是探研一波三折的中以关系及其对“中国犹太人”的影响。三是简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以来,特别是中以建交以来“中国犹太人”纷纷重返“故乡”的诸多感人事迹,并提出: 现在上海、北京等地又出现了新的犹太居民群体,而香港犹太社团更加欣欣向荣。 在最后一章(余论)中,作者考察了围绕“犹太人在中国”这一题目的学术研究,公 众活动和这一题目的历史政治意义。首先,作者对从20世纪中至20世纪末有关“中国犹 太人”研究的重大学术活动和主要学术著述进行了综述和点评。其次,作者介绍了“犹太 人在中国”热从学术界扩展到社会的过程,特别考察了影视作品和展览会在其中发挥的作 用。最后,作者以大量事实说明这个题目所具有的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重要意义,特别 是在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篡改历史,促进中国和上海对外交往,难护世界和平方面的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潘光;“奥地利犹太人在上海”学术讨论会在萨尔茨堡召开[J];世界历史;1995年06期
2 张倩红;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犹太观[J];世界历史;2004年06期
3 郭静如;述说三位犹太文学“精典”大师[J];九江师专学报;1994年Z1期
4 王一沙;中国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5 维拉—施瓦克兹 ,金彩红;犹太人对上海经历的回忆[J];史林;2001年02期
6 房建昌;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犹太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张铁江;哈尔滨:近代东亚犹太人最大的活动中心[J];学习与探索;2000年06期
8 郑鹏程;犹太:哲学家的民族[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9 房建昌;关于近代来华犹太人史的史料及研究简况[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2期
10 葛壮;犹太人在上海的苦难岁月[J];档案与史学;1994年02期
11 傅有德;赫茨尔与哈阿姆的犹太复国主义[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12 陈汝俊;犹太文化与犹太人才的超常涌现[J];人才开发;1996年11期
13 房建昌;近代中国犹太教会堂及祈祷所考[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01期
14 邓晓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国际背景及对现代以色列国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5 未央;成功的美国犹太人[J];环渤海经济嘹望;2000年01期
16 M.布伯,洪敏;东方精神与犹太教[J];哲学译丛;2000年04期
17 冯存诚;希特勒德国的“最后解决”计划实施始末[J];欧洲;1995年04期
18 龙应台;巨人之死[J];领导文萃;2001年11期
19 虞卫东;“形散而神不散”——犹太民族内聚力探源[J];史林;1997年04期
20 潘光;美国犹太人的成功与犹太文化特征[J];美国研究;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伯勇;;开封犹太人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2 耿昇;;西方汉学界对开封犹太人调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3 王健;潘光;;上海犹太人与抗日战争[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郑丽;;《受害者》:谁是受害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倩红;;犹太住棚节的来历及其教育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Ralph Covell;焦玉琴;;羌人的宗教及民族渊源考[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7 刘晓丹;;浅析犹太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宁;;犹太教的食物禁忌与考肖证书[A];2000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曲伟;;打造医疗“诺亚方舟”的启示 哈尔滨犹太人发展卫生事业研究[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刘平;;圣化时间:超越现代性的时间建筑学——海舍尔安息日思想述评[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光;犹太人与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潘卫;美国犹太人(1920-1950年)[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李磊;信仰与理性的汇融——斐洛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郭宇春;俄国犹太人研究(18世纪末—1917年)[D];吉林大学;2007年
5 纪银平;希尔施犹太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7 刘金忠;犹太教复国主义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邱文平;犹太人早期上帝观念的历史演变[D];复旦大学;2006年
9 曾艳钰;走向后现代文化多元主义:从罗思和里德看美国犹太、黑人文学的新趋向[D];厦门大学;2001年
10 林国明;犹太人社团与以色列对德国的战争索赔[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垒;犹太人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业的繁荣[D];武汉大学;2004年
2 秦瑞芳;西班牙马兰诺历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中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犹太移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晓静;中世纪时期西欧主流族群与犹太人的经济纠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沈喜彭;10~12世纪的西班牙犹太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志鑫;维希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及原因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义丽;流亡上海[D];同济大学;2005年
8 韩玉群;“人人都是犹太人”——《店员》的主题剖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刘明生;美国犹太传统教育历史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李丽;试论犹太人的安息日[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衍习;“一本书感动一个民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新华社记者 呼涛;二战来华犹太人几乎全都幸存下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往事,天津的犹太人[N];天津日报;2004年
4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N];宜昌日报;2005年
5 李文;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犹太人(下)[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新华社记者 明大军;一个海外犹太人苦口婆心劝沙龙[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李彩艳、赵柯、徐庆超/编译;犹太人在大屠杀中的“创造性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上海师范大学 张燕娣;评《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屈丽丽;犹太式管理的风格与智慧[N];民营经济报;2006年
10 屈丽丽;犹太式管理的风格[N];中国经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