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

董秀华  
【摘要】:中国入世,国门更加宽敞地打开了,国内相对封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面将逐步被打破,劳动力将在开放的国际大市场中流动,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服务贸易将逐步繁荣。按照国际惯例,专业人员出国深造或开展业务应持有经过专业认证的本国学位和经过注册的本国专业资格,而本国的高校专业认证和专业人员注册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还要得到对方国家的认可。这样才能保证得到便捷、平等、无歧视的对待。目前我国相关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组织设置、制度厘定等方面都还缺乏与国际惯例对接的平台,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界的实践活动目前仍处于一种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和孤立的不利境地。 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计划经济已经转向了市场经济,并正在走向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随之出现的许多新的规律、特点,需要不断深入地分析、研究、探索、改革。尤其是当前集中出现的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也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从制度的视角切入,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联系最为紧密的结合点——“专业”和“专业人才”问题入手,首先对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有着百余年历史、利用市场机制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知识含量也较高的专业的从业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的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做法展开论述,进而对确保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专业组织预设的合格标准的专业认证制度进行分析。作为两种制度的中介和两个研究专题之间的过渡,本研究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即专业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予以了梳理。研究最后结合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创新的理 论和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相关制度建设的 现实,对我国实施市场准人和专业认证制度创新提出了三方面政策建议: 将市场准入制度与专业认证制度统筹考虑;政府、专业界和高校在制度创 新中协同配合;在制度创新中突出国际化要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展了20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与社会最紧密的 结合点—“专业”问题上的研究几乎没什么文献积累。本研究选取了这 样一个巫待开发的“矿藏丰富的高价位新区”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一 定程度上拓展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 2、在我国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市场准人和高校专业认证,往往分属 两个不同的领域,几乎没有人对两者的关系做出阐述,相关制度安排中也 缺乏对两者关系的关照。本研究追根溯源,对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 深入、透彻的分析,并明确提出对两种制度的安排予以统筹考虑的建议。 3、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等教育评估和近年来如火如茶的高 等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研究和实践中,对专业认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给予足 够的重视。本研究对专业认证专题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高等 教育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研究的内容,并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 度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坐标。 4、本研究以当前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从制度层面人手, 结合专业市场准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高等教育评估等具体实践,综 合运用专业社会学、制度经济学、高等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相 关理论,运用历史与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市场准人和专业认证制度进行立 体多维的分析,基本上实现了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的初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雅秋;发达国家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05期
2 刘洋;席剑辉;;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1期
3 解飞厚;试论高校专业多样化[J];吉林教育科学;1995年01期
4 陈宪,涂远军,卜英勇;浅论如何做好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04期
5 杨晓波;二元体制下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隐性就业利弊谈[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05期
6 ;中国高校专业一览表(之文学类)[J];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2007年01期
7 石芳华;;朋辈心理咨询:高校普及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07期
8 杨祥光;中国农业会计学会高校专业委员会在江西成立[J];教育财会研究;1994年04期
9 谢海钧;试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05期
10 王瑞华;;高校专业双语教学若干问题辨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1 陈卓;陈红荣;欧少端;;高校专业双语教学思考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2 李志勤;关于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J];山西教育;1998年02期
13 曹自立;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教书育人的原则[J];天中学刊;1998年S1期
14 于雁翎,杨树坤,房荣;试论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利与弊[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02期
15 李小玲;;高校课堂讲授法的有效运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6 李小玲;;高校课堂讲授法之我见[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7 张宝蓉;郑蔚;;台湾地区高校系所评鉴机制及对大陆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5期
18 于维洋,张亚明,袁旭梅;河北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9 贾卫国,储淑媛;也谈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J];中国林业教育;2005年03期
20 吕有文;加强高校专业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J];云南高教研究;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娜;李晓燕;;试析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宋金美;张凡涛;;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专业体育课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张景平;;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汤洁;;创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之刍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东方;陈智;赵惠祥;;关于高校学报国际化的思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6 ;浅谈和谐社会视野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7 于新恒;;吉林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问题与对策[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小华;;经济发展软环境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9 李又才;;简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最基本责任[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蔡国斌;;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华;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晓灵;奥林匹克文化视野下高校专业体育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同新;马克思恩格斯政府公共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范明;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7 毛迪伯;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荣山;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10 王雪峰;高等教育的资本运营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玉梅;高校专业结构的演变与服务社会相关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唐光洁;论高校专业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技巧[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曹宛莹;高校专业伦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赵晓晓;高等院校新专业的设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李艳红;知识经济时代本科专业设置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汉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崔莎莎;广东省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关系的统计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8 陈秋中;论高等教育成为支柱产业的动因、可行性与途径[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谢尊贤;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与高校规模适度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夏志强;论高等教育产业化[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毅;高校专业要“钻”进市场[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东华;高校专业应优化结构科学设置[N];淮南日报;2009年
3 记者 陈娟 通讯员 苏江萍;我市探索高校专业人才到企业挂职新模式[N];桂林日报;2009年
4 严宝康;高校专业咋不见“老年学”[N];南方周末;2004年
5 ;部分高校专业解读[N];河南日报;2004年
6 本报实习生 杨玉红 本报记者 宋晓华 吴红梅 孙巡;从人才市场“冷门”看高校专业调整[N];新华日报;2000年
7 徐琪忠 陈毅然;培育高校专业品牌[N];解放日报;2004年
8 隆凤;高校专业报考冷热愈加分明[N];工人日报;2002年
9 洪波;民生是行政之本[N];安徽日报;2005年
10 高尚全;解决矛盾 搞好服务 创新理念[N];中国改革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